取荆襄诸州,刘安表明了对临安朝廷的态度。
而后便将护民军主力调回襄阳府,只在荆南、复州、德安府各留一万兵力驻守,统归七军团孟修指挥。
刘安率军回到襄阳城不久,黄诚、顾长生、王治、王宏逸等人便不约而同从各地赶来襄阳,似乎每个人心里都有事。
护民军前几年之所以发展顺利,一方面是凭借自己的实力,一方面是得到南方民间和半官方支持。
还有就是宋军根本不敢觊觎淮河以北已经划给金国的土地,护民军完全不用担心背后,可以全副身心备战金军。
如今情况变了,随着完颜宗弼所带的五十万大军惨败,宋军看到了重新踏上故土的机会,临安朝廷也想火中取栗。
护民军和宋军战端一开,便深陷宋金两军南北夹击之中,稍有不慎,就是败亡的下场。
小小的房间里十分安静,刘安、黄诚、顾长生、王治、王宏逸、杜刚六人围坐,皆不言语。
许久的沉默过后,刘安道:“大家有话不妨直说,都是自己人,没有什么不能讨论。”
见其他人还是不开口,杜刚干咳一声道:“首领,最近很多人问我,护民军和临安朝廷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
“你到底想问什么?”
“大家想知道,我们是为自己拼命,还是为临安朝廷做嫁衣?”
刘安道:“我说得很清楚了,不论什么条件,绝不会接受他们的招安,我们最终要建立自己的政权。”
“什么时候?”杜刚追问。
“准备不充足,现在还不是时候。”
建立政权需要管理人才,需要文官文人,而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些。
打仗的时候可以用军法管理护民军、护民社,辖区百姓只要不闹事,随他们去,完全粗放管理,城市也多是施行军管。
但要建立政权,再来这一套显然不太行。
犹豫多时,王宏逸道:“首领,有个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告诉你。”
“自五六七八月以来,南方北方有不少乡绅子弟和士子投奔护民军,他们是冲着我们收复汴京,还要收复河北、幽云来的。现在因为我们跟宋军起了冲突,他们心念动摇,不知如何自处。”
“如果我们能独立自主,继续北伐,收复北方故土,他们愿意凭一腔热血,与护民军共进退。”
“如果受临安掣肘,或是最终归附临安,他们便要就此离去。”
临安无意北伐,也无意恢复河北、幽云,天下众所周知。
这些青年子弟投奔护民军,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收复河北、幽云的可能,一种不受临安拘束的可能。
王治道:“这几年虽然一直在打仗,但老百姓都分到土地,打仗也没耽误农时,家家有余粮,日子比之前好过不少。”
“我们治下的收税政策跟临安朝廷区别很大,老百姓害怕改变,一有点风声就提心吊胆。实话说,他们并不希望我们跟临安有过多接触。”
“况且,我们现在推行的军管和粮票制度,也不允许我们跟临安来往过多。”
“我们粮票制度是以粮食为基准,而粮食每年基本是定数。临安的铜钱没有铸造基准,只要冶炼出来的铁够多,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停地铸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如果不能尽快切断联系,一旦临安看破我们的粮票体系,暗中使用手段输入大量铜钱,整个体系很快就会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刘安沉默不语,他们的意思其实很明显,立即建立政权,与临安并立于世。
可现在人才不足,匆忙建立政权,隐患实在太多。
“军师,你怎么看?”
黄诚道:“护民军前灭金国大军、恢复汴京,后逐宋军,全取江北之地,四方归附,子弟云集,我们应该马上建立政权,让旺盛的士气更加旺盛,以免拖延下去,军民在猜疑中凉了热血、散了真心。”
“听说,金人准备将废帝赵桓送到燕京,一旦让他在河北称帝,大肆分封,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我以为,建立政权宜早不宜迟,眼下正当时!”
“顾叔,你觉得呢?”
顾长生道:“我认为应该早些定下来,稳定军心民心。普通百姓只想要有饭吃、有衣穿,有几间房子,过稳定的生活,至于做谁的子民,其实他们并不在意,谁对他们好,他们就跟谁。”
“只要政策能延续,护民社足以稳住乡村、小镇和县城,各军控制好大城,我们不会有任何问题。”
“大家再好好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刘安始终认为造反可以快,可以什么都不管,先乱打一通,搅乱了局势再说。
但建立政权不同,那是长久的事业,不能不做周密安排、长久准备、设计合理的制度体系。
一旦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