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端午节的主要节日食品;粽子的制作材料有很多种,形状也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和四角状。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国家将亡而投江自尽。为了防止江中的鱼虾损伤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向江中投粽子,这一习俗逐渐发展成用粽叶包裹糯米蒸煮而成的食品,并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粽子的形状和寓意也与屈原的故事有关,粽子的形状酷似龙体,寓意着祥瑞和好运。
粽子的来历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粽子由粽叶绑在一起,可以保护里面的食物不受外界侵害,同时竹叶又有“竿立拔擢”的寓意,表达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愿景。
粽子的材料可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洁白如雪的糯米,碧绿如玉的粽叶,晶莹剔透的冰糖,细如流沙的江米,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辛辣刺鼻的生姜,粗壮挺拔的大葱,咸香流油的咸蛋黄,光滑细腻的食用碱,芳香四溢的桂皮,小巧玲珑的绿豆,醇香醉人的料酒,新鲜饱满的香菇,香脆可口的花生,细腻绵软的红豆沙,娇艳欲滴的玫瑰花瓣,白胖丰腴的莲藕,圆润饱满的红枣,香甜可口的桂花蜜,芬芳馥郁的桂花。
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麻将大小的块状,在碗中倒入生抽、料酒、生姜丝、葱段、五香粉以及桂皮,搅拌均匀后把切好的五花肉放入腌制半个小时;把咸蛋黄切成两半放在一旁备用;糯米清洗干净后加入食用碱和食盐;香菇洗净泡发切成适当大小;理莲藕洗净削皮,在两端各切开大约两厘米的厚度;玫瑰花瓣洗净并在通风处晾干以去除多余水分;粽叶放在冷水中浸泡,再放在开水中煮几分钟,捞出剪去根部和尖头。
第一种是咸蛋黄肉粽。拿起两片粽叶重叠在一起卷成一个圆锥形,接着在底部铺上洁白的糯米,轻轻地放上半颗咸蛋黄,再铺一层糯米,放上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最后再盖上一层糯米,仔细地将多余的粽叶折叠起来,将馅料紧紧盖住,避免糯米漏出。;用绳子将粽子紧紧捆绑起来,打成一个好看的蝴蝶结。
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高压锅中,加入足够的水,水面要完全没过粽子,以防止未浸湿的部分夹生,盖上锅盖煮上半个小时左右。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姚沐云迫不及待地打开高压锅,一股浓郁的粽香扑鼻而来,厨房弥漫着醇厚的香味。姚沐云小心地将粽子捞出过一遍冷水,让其迅速冷却下来,一个个粽子外形精致,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绿豆糯米肉粽是第二款。姚沐云从盆里捞出两片粽叶,将它们重叠后熟练地卷成一个角形;接着将拌好的绿豆和糯米舀入其中,随后拿起筷子轻轻地将糯米压实,紧接着放入适量的肉片,最后再次覆盖一层绿豆和糯米,将肉片完全掩埋在了中间。接下来姚沐云用粽叶紧紧地包裹住糯米和肉片,巧妙地折叠、扭转,最终形成了完美的三角形。每一个步骤都显得那么娴熟自然,因为这已经成为了她身体记忆中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着专注与细心,确保每一颗糯米和每一片肉片都被严密地包裹在粽叶之中,没有丝毫缝隙。
完成了粽子的包扎工作之后,姚沐云取出一条长长的粽绳,仔细地将粽子捆绑起来。粽绳紧紧地缠绕在粽子的周围,将其牢牢固定住,以防止在煮制的过程中散掉。当粽子都包好之后她便将它们一一放入锅中,锅里加满了清水,水面必须要超过粽子的高度才可以,随着锅盖的盖上,姚沐云点燃了炉灶,锅里的水开始逐渐升温;起初她使用大火快速煮开锅中的清水,清水沸腾起来立刻调至小火,让水保持微微沸腾的状态,粽子就可以在水中慢慢地炖煮至熟透;当粽子煮熟后姚沐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起,迅速过了一遍凉水,这样做可以让粽子的外皮更加紧实。
第三种为香菇猪肉粽。在锅中加热适量的油,待油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将切好的猪肉用中火慢慢煸炒,随着时间的推移,猪肉片中的水分逐渐蒸发,肉片开始变得金黄酥脆;接下来将泡发好的香菇切片,放入锅中与猪肉一起翻炒;当香菇和猪肉充分炒熟后,倒入适量的酱油、蚝油、料酒等调味料轻轻搅拌,将炒好的香菇与猪肉一同混合均匀。
取两片粽叶重叠形成圆锥形,接着用勺子把适量的馅料盛入粽叶中并用手轻轻压实,将粽叶包裹成三角形,最后用绳子将粽子捆绑结实,以免在蒸煮过程中散开。把所有包好的粽子放入蒸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盖上锅盖,蒸煮到粽子完全熟透。经过漫长的等待,美味的粽子终于出锅了!打开蒸锅,香气扑鼻而来,解开粽子的绑绳,剥开粽叶,露出洁白如雪的糯米和鲜嫩多汁的馅料。
倒数第二位是玫瑰豆沙粽。把两片粽叶交叉叠放形成漏斗状,然后开始往粽叶里添加食材,在底部铺上糯米,接着将红豆沙盛到糯米上轻轻压平,使其均匀地分布在粽子中间;紧接着在每个粽子中放入适量的玫瑰花瓣,它们不仅能增添香气,还能提升粽子的美观度;随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