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金花看着杨大旎榛子卖的这么好,有些惋惜地说。
这不是眼看着摆在面前花花绿绿的票子,就那么打水漂了么?
“我明儿个多炒点,刚开始干,心里没谱,”杨大旎讪讪地说。
“妈妈,我们来帮你了!”
朱奶奶领着朱蓓蓓来了,一路上祖孙俩有说有笑,朱奶奶担心孩子小,走到集上这么远的路,会哭闹,没想到,小家伙一蹦一跳,根本不用朱奶奶背着,小腿跑得贼溜,害得朱奶奶在后面踮着小脚紧追。
朱奶奶和朱蓓蓓跑得满头大汗,俩人到了集上,看到烧饼油条和胡辣汤,立马就饿了。
“妈妈,肚肚饿,”
朱蓓蓓瘪着小嘴,眼巴巴地看着杨大旎。
“给,蓓蓓,拿钱和老奶奶去吃饭,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杨大旎从布包里拿出10块钱,让女儿和朱奶奶先去吃饭,咱有钱了,想吃啥就吃啥。
“大旎啊,你想吃啥?俺们吃过饭给你捎来。”
朱奶奶看她忙了一早上,卖了那么多货了,知道她也饿了,有些心疼地问。
“奶奶,给我捎个烧饼就行了,我还不太饿。”
杨大旎觉着挣钱不容易,轮到自己花钱就有点舍不得。
朱奶奶带着朱蓓蓓去吃饭,回来的时候还是坚持给她捎了一碗胡辣汤。
“快趁热吃,吃饱了才有劲干活,一会儿,这学生下课,看样子又要忙一阵。”
朱奶奶把饭带过来,杨大旎趁着这阵子人少,匆匆把饭吃完。
回头她让朱奶奶带着孩子看着摊位,赶紧回去把地排车子送回去,不能耽误朱达民上工,要是彭淑英知道了,估计又会骂骂咧咧。
杨大旎三步并两步,急匆匆把地排车子送回家,又一路小跑着回来了,生怕耽误了生意。
还好,刚才人不是太多,朱奶奶认得秤,让蓓蓓在旁边帮忙撑着口袋,两个人还卖了7-8单。
这一路跑得杨大旎气喘吁吁,头上直冒汗,她喘着气夸奖朱奶奶和蓓蓓,
“奶奶,宝贝,你们俩这可真能干,都是我的好帮手!”
再看看炒好的榛子,已经卖出去一大半了,等到中午头上,集上人最多的时候,很快就卖完了。
这生意还真不错,旁边打烧饼的马大娘羡慕地说,“大旎啊,今儿个赚了不少吧?这以后,你们娘儿仨,就不愁吃喝了。”
“那是,还好,还好,”杨大旎抹了抹头上的汗,收钱的布袋里鼓囊囊的,后悔榛子炒的少了,下次就炒80斤,多搞点试试。
“大娘,俺们先回去了,明天见。”
杨大旎让朱奶奶和蓓蓓先回去,她还得想法子把这些家什物件弄回家去。
地排车子送回家,这阵子估计被朱达民拉着上工去了,那咋办?
杨大旎想起来她爹杨建国有辆自行车,大金鹿牌子的,杨建国上班并不远,有时候为了锻炼身体,他就走着去。
先不管了,去娘家看看,自行车要是没人骑的话,先推来应急再说。
杨大旎嘱咐旁边的刘老五和苗金花帮忙看着点家伙什儿,撒开脚丫子就往娘家村的方向走去。
杨大旎娘家在大集的西北角,虽然是两个村,其实比她回自己家远不了多少,杨大旎走得急,脚下生风,很快,半刻钟的功夫就到了娘家门口。
俞兰英没在家,估计去地里干活了,两个儿媳妇回娘家去了,正好家没人,大门虚掩着。
杨大旎顾不得那么多了,进院喊了几声,没人答应,瞅着自行车在西墙头那边放着呢,干脆骑上车子就走。
出了门,看见邻居大爷在门口看孩子,于是给邻居大爷说了声,
“大爷,回头给俺妈说一声,这自行车我先借走骑两天,送送货。”
“哎,好,好嘞,那个你妈知道不?”
我妈要是知道的话,还用你捎信传话?杨大旎心里觉着好笑,骑上车子,一溜风走了。
有了自行车,就好办多了,杨大旎分两趟,把那些家伙什儿都驮回家去。
回到家,已经是下午了,朱奶奶做了饭,擀了鸡蛋面条,还有早上剩下的油条肉盒,先把朱蓓蓓喂饱了,然后催着杨大旎赶紧吃饭。
杨大旎坐下好好歇歇,吃饱饭,开始算钱,今天卖了50斤榛子,收到25块钱,刨去成本,净赚15块钱,这一月要是这样赚钱下来,可不就是4-500元。
天哪,杨建国在国棉六厂上班二十年了,一月才7-80块钱;这做生意可比上班强多了。
不过,那个年代,做生意是下等选择,人们看不起,觉着还是上班体面,那是正式工。
“大旎,这生意,不是这么算法,”
朱奶奶看着她兴奋的样,不舍得打击她,只是好心提醒,“今儿个是咱们第一次正经赶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