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医学奇迹? 那明明是系统的加点功能! 乔琰能有今日的体魄确实和她平日里的勤加苦练分不开, 但也正如华佗所说,她先前的情况应当叫做不足之症,是所依附的这具身体本身的毛病。 要发展到她现在这个状态, 已经不是她依靠着所谓的锻炼和食补,就能够在七年之中发生这种突破性发展的。 说这是医学上的奇迹也不为过。 乔琰也当然不能将其归结于什么上天垂怜的结果。 将自己和天命在这个时代捆绑在一起,并不是什么明智的操作。 就像当年汉灵帝会放任她和张角之间驳斥天人感应之说的情况一样。 倘若她今日说什么自己的身体康复是因为并州治理渐入正轨, 民生安定,上天不忍看她经历病痛的折磨,故而让她的身体康复。 那两年之后那场接连三四年的旱灾蝗灾,以及建安年间发生的那场十室九空的大疫到来, 她又该当如何让自己免于舆论影响呢。 最好的办法, 就是用另外的一件事来转移华佗的注意力。 “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乔琰轻描淡写的回答, 显然并不能解释华佗的困惑。 可他很快也没有这个多余的时间了。 他是因为胡椒这种在当今时代来之不易的特殊材料, 才会前来的并州。 但是乔琰又郑重其事地说道,将他请来,还有另外的一件要紧事, 需要得到华佗的支持。 对华佗这种希望将自己的医术运用在中原各处的人来说,留在一个地方其实不是他的首选。 偏偏乔琰说的是:“吴先生在并州数年间的行医, 记录了以千计数的病症。去年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在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以伤寒病症为例,现存的这些药方都是大药方, 在配备上过于复杂了, 若是放在大州大郡也就罢了, 可若是在穷乡僻壤, 只怕能知道什么药方对症下药,也无法集齐药材。” 华佗回道:“这是因为如今的医典要的是药到病除,在医方上必得将剂量用足。” 乔琰指了指自己:“但实际上, 人本身是有自愈能力的,我这种情况可以算是特例,可也有病症减轻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复原的案例,再便是通过食补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华佗的沉思之中,又听乔琰说道:“事实上也并不只是穷乡僻壤无法配齐药物,这天下间的药物就如同北麦南稻一般,各有其生长的环境,然现今正值动乱之时,南北之间的调度甚为不易,要寻到看诊的医者也不容易,有这个寻人寻药的时间,人已死了三回了。” 乔琰的这个说法稍显夸张,可华佗还真没有反驳她的办法。 他是个神医却不是个神仙,做不到点草成药,先前在各地诊疗的时候也只能尽量变更药方,让人便于配置而已。 但他听乔琰的语气,好像是有些想法了,便问道:“君侯的意思是?” “我想出一本书,请元化先生负责编纂,叫做《备急方》。” “其中的一部分,是对现存病症的记录,务求将不同的表征尽量记录下来,以便突发急症之时可判断其归属。” “第二部分就是我先前说的,将一部分大药方简化为简便易得的小方,适应于乡里乡间。这件事不能让粗通医术的人来做,只有让元化先生承担此事我才放心。” 事实上在百年后就有这样的一本医术问世,出自名医葛洪之手,叫做肘后备急方。 意为随时可以从肘后这种便捷易得的位置将其取用到手。 三国时期大疫横行导致的医术发展,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对医者的需求,在葛洪所在的时期,促成了这样一本更能普适于民间的医书形成。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样的医书要到西晋时期才出现,未尝不是因为天下动乱中,医者的行医遭到了极大的桎梏。 在类似于医院的医道寺出现之前,虽有医馆的存在,医者的诊疗还是更偏重于单体的行医。 可乔琰有这样的条件,也有这样的远见来支持华佗和吴普去做这件事。 乐平月报上所刊登的医学小常识是一种推广的先行尝试,现在才是真正以系统的方式来执行。 以华佗的眼力并不会看不出来,若是能形成这样的一本救急医术,能带来多少好处。 凉州并州目前相对来说稳定的局面,也确实适合他来专心成书。 毕竟华佗的家乡沛国谯县,此时正因为刘备奉命征讨袁术之事而处在战火之中。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前来了。 他问道:“那么敢问君侯,若此书能成,该当如何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