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恰看着彼得发回来的外交报告,心里愈发对那些所谓的西方鄙夷起来。同时也暗骂安格洛斯王朝的皇帝,本来觉得西欧人太烂了,没想到罗马皇帝比西欧还烂,君士坦丁堡被攻破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一些人说的什么西欧远超罗马,其实也就是那几个意大利国家在经贸技术上超过他们。其他的地方还是那样,文化更是他们鞭长莫及的地方。
既然说罗马经济不行,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贸易中心。重振罗马经济,皇帝义不容辞。
由于尼西亚等三座城市收复,君士坦丁堡暂时远离了危险。工商业发展更为兴盛,不管是塞萨洛尼基、士麦那这样的老工商业城市,还是布库尔耶什蒂、康斯坦察、雅西这样的新兴城市,商贸都在蓬勃发展。匈牙利和乌克兰的扩张带来了土地、人口和市场,贸易体系重新建立。
“陛下,安纳托利亚总督希望帝国派遣军队来防备奥斯曼。”
“准了,安纳托利亚是一定要收复的,这片地方失去的时间太多了。”
米尔恰坐在上面,收复失地和传播福音是他的职责,面对异教徒他绝不会妥协。但他遇到一个所有统治者都遇到的难题:怎样才能搞到更多的钱。
税收不会一次涨很多,米尔恰也不会加税,这会威胁他的皇位。而前不久在君士坦丁堡的一件事打开了他的思路。
来自东方的三艘商船带着香料和奢侈品在君士坦丁堡出售,数量不多的货物就获得将近八万金币的收入让不少人眼红。既然缺钱,那么自己就去探索最赚钱的商路就好了。
当然在法国,他也感受到了天主教会大分裂的影响。阿维尼翁教宗抨击罗马的不正统,而台下都是被煽动起来的民众,可见天主教世界分裂成什么了。这样的情况,民众要是还没有改变就是傻子了。
“这小子,真不简单。”米尔恰笑着说道。
现在统治英格兰的是亨利四世,他是金雀王朝的分支兰开斯特家族的领袖,在去年通过政变解决掉理查德二世后被承认为王。因为和法国签署了20年停战协定,此时的他将注意力放在内政上。对于罗马的来访表示欢迎。
彼得原本计划在巴黎待一个月的,但仅仅两个星期就走了。除了居民对他们的好奇和不敬,这座城市的卫生问题也是原因之一,臭气熏天,一些护卫饮用当地的井水都生病了。为了自身安全,彼得只能告别法兰西摄政,离开巴黎,前往最后一站英格兰。
————分割线————
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
米尔恰直接找来了那些商船的主人,一听是伟大的巴西琉斯要召见自己哪敢不从,很快就将自己在东非的贸易说了出来,并且交代了殖民地的事情。
他们来到加来,从这里跨过海峡前往英格兰首都伦敦。肯定又是一次无聊的旅程,就像在法国一样,除了友谊地久天长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东欧的事,他们还是少插手为好。
惊讶于彼得的勇气,同时他也给政府财政提供新的思路。香料贸易,他威尼斯做的,罗马做不得?
米尔恰需要和彼得好好谈谈,又是扩张又是探索的他们人手不够用的。埃及和阿拉伯人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亚历山大、阿勒颇与大马士革被称为当时的“铁幕”。只有在13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当成吉思汗家族的蒙古帝国极盛时,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人才与“契丹”取得了联系。已有的贸易路线可以运送宝贵的香料,但却不得不遭受沿途关卡的层层盘剥,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这还没有算上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盗匪的骚扰。急迫地需要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绕过埃及,去东方。”米尔恰仔细思索,结合前些日子君堡的一支浩大船队,他瞬间明白是谁干的了。要维持这么大的船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数不清的人脉,除了他这位皇帝外,只有彼得这两种条件具备。
商人的冒险精神是天性使然,正因为如此,波罗一家才会到了中国。在他们之后,又有一些外国商人企图沿着马可的足迹而大发横财。从此,到那些出产美味香料,散发着温暖光芒的黄金地区去探险,成为欧洲人的最大梦想。因此,对东方的探险热情的出发点在于垂涎三尺的觊觎之心,而所有这一切,都促成了日后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还好正教会不是这样的情况,他们也可以趁此机会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天主教腐败的重灾区波西米亚和意大利发展迅速,双方就这么拉扯。
虽然东正教不如天主教政治权力大,地产没有他们多,但他们可以享受皇帝的保护,不用和众多世俗统治者争权夺利。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扩张,皇帝也会支持教会,简直不要太爽。
而且凯撒也承诺要在西亚建立一个宗教国家,这让教会全力支持骑士团和修会,他们还要去传播福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