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礼部尚书嫡女生得出挑,宁颂尚在东宫时便知东宫太子妃一位悬而未定,各家各户挤破了头想要将女儿送到太子身边,皇后时不时便派人前来拿上一堆画,叫封令仪过目。
宁颂不知道封令仪是怎么想的,但如今一看,礼部尚书的嫡女怕是也在其之列。
她忍不住咕哝了一声:“都是天家和门阀大族富贵,想来要经营这份权势富贵,怕也要付出不少心思……”
·
西市的李氏茶食店很是出名。
经营李氏茶食店的是一家三口。
店主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平日起早贪黑累得两鬓斑白。她妻子带着几个伙计在后厨和面做糕点,男人在前面带着儿子和几个伶俐的活计招呼客人。
若有哪家需要外送,李氏的儿子便会用温盘装了糕点在食盒里,亲自送去。
年近弱冠的小子腿脚麻利,西市里的商户多认识他,平日见了免不了夸赞上一两句。
但可惜,李氏男人觉得还不够。
宁颂这厢入门,便能听到男人在数落儿子。她细细听来,大抵又是些儿子不读书之类,恨铁不成钢的话。
李氏儿子常和老爹顶嘴,李氏男人话一落,李氏儿子立刻回了过去。
“阿耶,您难道还指望我考个状元不成?我就是有心想考,也得让我考才是啊!我老老实实跑腿送糕点,照样养活自己。”
李氏儿子这话说得李氏男人哑口无言,摸着油纸的手抖了半天,最后一个字都没说出,长长一叹的间隙,抬头看到了被活计带着往店里走的宁颂。
李氏男人眼睛一亮,瞬间丢下了所有不快,忙亲自招呼,边哈腰说着:“呦,宁小郎君许久不来了,怎么不叫别人知会一声?我叫小儿送去啊。”
宁颂微微一笑:“我一次买得少,不好叫令郎跑来跑去的。”
“哎,宁小郎君客气了。还是和以前一样吗?”
宁颂一怔,昔日记忆浮现在眼前,她点点头应声:“还是和以前一样。”
……
西市内有一条河,自西逶迤至东,那河是人工开凿出来的死水,又叫做放生池。
宁颂站在李氏茶食店的门口,便能看到放生池上拱桥人影攒动。
人声鼎沸的街市上,人们穿着颜色鲜艳剪裁别处新颖的衣袍。卖油炸小食的小贩前总是围了许多人,滋啦啦的声响听得人食指大动,耀眼日光下一个个饼子裹着厚厚的馅料,烫得油纸也变得和小火炉一样。
李氏茶食店的对面最近新开了一家糕点斋,老板正遣了小童叫他出去跑腿,那小童灵活得像是泥鳅一样,气得老板脸红脖子粗怒斥他小心些不要摔了糕点云云。
那跑腿的小童穿过嘈杂的街市,撞到了挑着担子卖果蔬的妇人,妇人头巾一松一缕头发挡在眼前不说,篮子里的果蔬也滚出来一些,气得妇人指着小童的背影破口大骂。
目视小童背影的老板砰地关上了门,迫不及待撇清了关系。
……
久违了的芸芸众生。
不论富贵或是贫穷,不管是开酒楼的老板还是卖些小玩意养家糊口的小贩。姿态各异的每个人都在用力生活着。
这片寸土尺地的长安城,不仅是达官显贵们一展宏图的疆场,也是宁颂所见的每个人赖以生存的故土。
生于斯长于斯,死后长埋于长安土,日头自东而升日夜轮转,祖祖辈辈反复不息,无穷尽也。
这样的土地……
宁颂知道,自己不可能不守护它。
广贤军如何、乱党如何、朝廷如何……
以往不知执剑的意义,从前初为镇安府总旗时,哪怕身披银白蟒袍,她也只当织锦上蟒纹威风赫赫,长剑在手生杀予夺,如冰冷之刃千古一律。
如今少年初长成,经历人生诸多变故,但幸长剑在手。此身不为金钱,不为权势,不为荣耀,只为故土。
……
“宁小郎君,您的东西好了。”
宁颂转身,从李氏男人的手里接过东西,对其轻声道谢后迈出了李氏糕点铺的门槛。
长街之上车水马龙,宁颂静静伫立了一会儿,却还是忍不住回头又看了那糕点铺一眼。
李氏男人已经回到铺子里,门口现在站着一两个活计,正对来往路人卖力吆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