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慕容员外乘着举人公的声望开办了一所取名为“举人公学府”的私塾,由于他的声名烜赫,不单止相邻几个镇的富贵人家把膝下儿郎送到他这个偏远的乡巴茅庐来,甚至连县城里“望子成龙”的人家都把儿郎送到他这里来求学。虽然慕容员外的“举人公学府”只是些结草为庐的简陋堂舍构成,但还是得到各路乡绅的追捧,这些不缺衣食的士绅们梦寐以求的是;后辈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因此纷纷将子弟送到戚家庄这个偏远乡村来求学,致使“举人公学府”这所简陋的私塾最鼎盛的时候学子过百。
虽然大家都是慕名而来,但这所“举人公学府”并不是浪得虚名的。在慕容举人公严厉得近乎残酷的教育方式下,还是很有成效的。他的这所学府自开办以来,考上“童生”的学子无数。不单止如此、更令业界难以望其项背的是;处于鼎盛时期的“举人公学府”,他们的学子在每界“院试”中考上秀才的学子也是名列前茅的。其中举人公的大公子慕容榷、二公子慕容轩都是年仅拾五就考中了秀才。三公子慕容炯就更彪炳了、没到拾二岁就夺得秀才殊荣。在别人看来,面对那些个县试、府试、院试就像一道道令人望而生畏的雄关,但对于他们兄弟仨来说,过那些个“雄关”只是闲庭信步信手拈来的事。由其是那位三公子慕容炯,他四岁就能吟诗作赋,七岁就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简直是个文曲星化身的天才,坊间乡民都认为如此神童、封侯拜相是迟早的事。
慕容举人公看到自己的三个儿郎都如此争气,特别是有着耳闻则育、过目不忘的小儿郎,就更令他的自信心无比膨胀。一向的谦逊务实的举人公,在一片褒奖声中飘飘然了起来。他“心里想”按照孩儿们现在这个势头,在不久的将来蟾宫折桂都有可能。既然目标确定了、当然是不惜一切代价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啦。特别是那个自小聪慧过人的三儿郎慕容炯就更加令他寄予厚望了,雄心勃勃他、自此以后无论是三九寒冬,还是三伏酷暑,都必须要儿郎们五更起床“知乎都也”到夜深二更过后方可停歇,其间与科考无关的事,一律不得沾染,哪怕是大小二便都不许离开书房,只能就地在书案旁边的马桶上解决,然后由丫环侍女清理掉。
蟾宫折桂?哪有那么容易?一个秀才要想踏进殿试的门坎,还要先过乡试和会试这两道万丈雄关呢!就更别说蟾宫折桂了。如果你“朝上没人”哪怕你文章写得再好、哪怕你“四书五经”学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要想得到“天子的垂青”其难度无异于登天。当然、当时的慕容举人公老爷子是不会考虑到这些因素的,以为比自己当年考取举人时付出更刻苦专注的不懈苦读就一定能青出于蓝。殊不知、他为了儿郎们取得更加灿烂的前程,尽管已是呕心沥血了,三位儿郎不单止会试遥不可及,甚至连乡试都数考不过。而功名上毫无进展的三位慕容家公子,随着时光的流誓不觉都已年过而立之年。在举人公的高压下,他们只懂得文章诗赋,三拾多岁的人了、日常生活本能还不如一个七八岁的孩童。
总算已到垂暮之年的举人公夫人有先见之明,眼看儿郎们数九不识添衣、酷暑裳服加身依旧。甚至连饺子、面条是怎样弄出来的都不知道,更别说炒菜做饭、宰杀鸡鸭鹅等技术活了。都三拾多岁的人了、还是呆头傻脑的,如果没有了丫环侍女的贴身侍候,哪怕家有谷粮千石、他们也得挨饥受饿,而遇寒冬、给他们再多的华服被褥、他们也得挨寒受冻。在这种情形下,都顾不得老头子整天唠叨的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咒语,更顾不上什么门当户对了。看到有身姿矫健、做事利索、勤劳肯干的姑娘就重金聘媒上门提亲,现在对她来说;门不门当、户不户对,美不美貌都不重要了,只要姑娘长得像个人样,并且出生在本份的人家就行了。在她的操持下、早已过而立之年仍然一事无成的老大慕容榷,老二慕容轩先后在前几年就放弁梦想取了农家女为妻。在能干的农家女妻子的引导下,总算能应付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事了。现在、慕容家的三位被乡亲们捧为学霸的俊才就只有被慕容举人公最看重、最寄予厚望的三公子慕容炯还是孑然一身傻傻地在苦读。由于他最具金榜提名的潜质,因此、是被管制得最严厉的一个,整天被关在书房里的他,生活技能也是三兄弟中最差的一个。都快四拾岁的人了,还是傻头呆脑的,离开了侍女就穿衣不会扣扣、踏履不识左右,口干不懂自斟除渴、饥不懂烹粟为食。慕容老夫人看到已年近四拾的小儿子一事无成还傻不拉几这副德性,心急如焚啊!她“心里想”我与他爹都“行将就木”了,将来这啥啥不会的呆儿郎怎么活呀?于是、她也顾不上还抱有幻想的夫郎,非要在有生之年目睹自幼被乡亲们贯以神童美誉的啊炯驰骋考场的风彩了。苦口婆心地劝老头子面对现实、放弁幻想,给小儿子取个媳妇置头家回归正常生活。
慕容举人公听了妻子的劝说后也觉得在理就没有再坚持已见,只是要求妻子多用些心思为儿子撮合一位贤惠本份的姑娘为妻,以弥补儿子为自己不切实际的妄想耽误了的光阴。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背景下,像慕容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