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四月春雨的悄然降临,杭嘉湖平原迎来了一场预料之中的灾难——海啸。在林振兴的领导下,嘉兴和杭州两个府城提前两个月就开始了准备。龙虎军士兵和地方官员组织沿海居民撤离到安全地带,老弱幼小以及家中劳动力被安排在杭嘉湖平原基建工地的工棚中。虽然这些工棚略显简陋,却足以抵御风雨,为一家老小提供了一个临时而安全的家。这样既解决了杭嘉湖平原基建的用工问题,又解决了这些迁移人口的吃饭问题。林振兴实施的这种以工代赈政策,让难民在等待灾难过去的同时,不仅能养家糊口,还能有不错的收入。如果基础建设完成,赚到的工钱甚至足以重建一栋不错的房子。
林振兴的远见不仅仅局限于应对这次灾难。他深知明末天灾不断,特别是北方颗粒无收的地方太多,导致大量人口缺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必须要为接手北方做准备,推广土豆、番薯和玉米这三种耐旱的植物。因此,他早早就派人去南方购买玉米、番薯和土豆的种子,回来在西山岛进行优化培育,在西山岛开发了几百亩的实验田。等到育种一旦成熟,立马就会推广到整个杭嘉湖平原地区。等到时候拿下整个华夏,才有足够优良的粮种,推广全国。
随着春雨的滋润,杭嘉湖平原上的万物开始复苏,林振兴的心中也萌生出了新的计划。他知道,要让这片土地真正繁荣起来,不仅要依靠农业的丰收,还要发展工业,提高生产力。因此,他召集了岛上的工匠们,准备将一些先进的技术传授给他们,以便在杭嘉湖平原上大规模生产肥皂、高度白酒和酒精、纺织机、纺线机,以及玻璃制品。
首先,林振兴召集了岛上最有经验和技术的木匠和铁匠,他们将负责制造纺织机和纺线机。林振兴详细地向他们解释了这些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图,强调了每个部件的重要性。木匠们负责制作木制框架和轮盘,而铁匠们则负责打造和安装铁制的齿轮和轴承。他们相互配合,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台纺织机和纺线机的原型。这些机械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为当地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着,林振兴找到了岛上烧制瓷器的工匠,他们对高温炉火的控制有着丰富的经验。林振兴向他们介绍了玻璃的烧制过程,这是一种与烧制瓷器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技术。工匠们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调整炉温和原料比例,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烧制出了透明的玻璃。这些玻璃被进一步加工成窗户玻璃和镜子,为杭嘉湖平原带来了新的光明。 对于酿酒,林振兴知道这已经是岛上工匠们的拿手好戏。他只需简单地指导他们如何提高酒精浓度,制作出高度白酒。工匠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技术,开始生产出一批批高质量的白酒和酒精,为医疗和日常饮用提供了保障。
制造肥皂则是一项化学反应过程,林振兴找到了孙文才。林振兴向他解释了肥皂的化学成分和制造过程,包括油脂的皂化反应。孙文才利用他的知识和岛上的资源,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批肥皂。
就这样林振兴召集的工匠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已经成功制造出了肥皂、高度白酒和酒精、纺织机和纺线机,以及玻璃制品。这些新产品的问世,预示着杭嘉湖平原的工业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纺织机的改进,使得成品布料的宽度是现在的几倍,效率提升了数倍,这在明末的手工纺织中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新型纺织机的宽度和效率,几乎可以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纺织机相媲美,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
同时,林振兴还召集了一批掌柜,由王来财担任大掌柜,打算在杭嘉湖平原,开设连锁百货商店,
林振兴计划在这些产品一出来,就可以和百货商店一起打响品牌。他知道,这些产品的问世将会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需求,并且吸引周边地区的商人前来采购。百货商店的开设,将丰富杭嘉湖平原的产品种类,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商店里将大到西山生产的四轮豪华马车和货运马车,小到针头线脑,应有尽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消费品类。这些投资都是林振兴个人的,他深知公私分明的重要性,既要发展国家的经济,也要积累个人的财富。
林振兴的百货商店并不仅仅是为了商业利益,它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通过百货商店平衡市场物品价格,让市场健康平稳的发展,不会再某一品类哄抬物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杭嘉湖平原在林振兴的领导下,逐渐从灾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海啸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在林振兴和龙虎军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工匠们在工坊里忙碌,商人们在市集中交易,学者们在学府里探讨,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嘉兴,李老汉站在曾经的家门口,现在只剩下泥泞和碎石。他的眼神中没有绝望,只有坚定和希望。
在杭州,年轻的母亲王氏抱着孩子,望着曾经的家园,眼中含泪,但脸上带着微笑。“虽然我们失去了很多,但我们还活着,孩子还安全。林振兴将军给了我们希望,我们相信他,相信龙虎军。我们会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