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历史军事>三国新天子> 第391章 科举取士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1章 科举取士(1 / 2)

“汉室现行取士之途,不过是自上而下一种碰运气式的选择,自未央宫至一名治世能臣之间,完全没有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士族大阀把持仕途,庸碌虚名之人浮于上,真正才干之士只能困于出身门第,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如此上下滞堵、人浮于事,汉室岂有真正中兴之日?”

坐在尚书台的御座上,刘协痛心疾首地发出几乎类似于后世的演讲。虽然,他也感觉这种做作有点恶心,但好在演讲这种充满着煽动性的话语和惺惺作态的模样,很容易调动起一种特定的气氛。

由此,这一停顿后,他果然看到李严、姜冏、杨阜、司马朗这些人开始沉默不语,面上露出一丝激愤之情。而就连年少老成的鲁肃,眼中也闪动着一丝激动的光芒。

唯独可惜的是,钟繇和荀攸两人太熟悉刘协的套路了,荀攸表现地还好些,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而钟繇,则干脆拿出了贾诩老狐狸装睡的招数,轻轻打起了呼噜——不错,钟繇终究还是不放心,跟着刘协来到了议事厅。但一看刘协这架势,他就知道自己还能抓紧时间迷瞪一会儿。

事实上,刘协也不想用这样的开场方式,但就算满堂之人都心知肚明,刘协也要拿出这样的姿态来:因为,刘协要的,是打破士族垄断人才仕途这一枷锁,解放汉室所有的阶层。可偏偏讽刺的是,就算他此番依靠的心腹,也都属于士族这一行列。

钟繇和荀攸两人不必多说,长社钟氏和颍阴荀本来就是百年的士族。否则荀攸和钟繇两人也不会年纪轻轻便位列

朝堂;至于司马朗所属的司马家,半点都不亚于荀家和钟家;而李严、姜冏、杨阜这三人想必前三位就要差一些,但绝不是什么寒门子弟;最接近的,恐怕要属鲁肃,但这位富二代出身地主之家,虽说不被士族认可,但也不是什么打铁、种地、卖艺的可怜人家。

唯一与满堂公卿不同的是,这些人都比较年轻,还属于锐意进取,愿为天下苍生做些实事的有能之士。而到了如杨彪、蔡邕、周奂、种拂这样已为一族之长的年纪,他们便会出自捍卫既得利益的关系,不假思索地拿出一份狗屁不通的取士方案,让刘协无可奈何。

可纵然如此,依靠一群狼来可怜一大群羊,即便是一些年轻有良心的狼……这样的事儿,还是有些尴尬啊。也由此,刘协才不会上来就摆出一副演讲家的姿态。

一方面,是为了刺激一下这些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得知一个信号:朕不是要跟你们商量取士究竟要不要变革,而是如何变革的!

又耗费了一炷香的时间,刘协将演讲什么恶心的手段都用上了,什么缓慢的语音,高雅的谈吐,恰到好处的手势,温婉和煦的笑容……甚至,捶拳顿足的激愤,和慷慨热烈的宏声也没少得了,就差他当中脱下龙袍、踩着御案咆哮了。

终于,在钟繇差点真正睡着之前,刘协将话题引到了重点,趁着兴头儿未褪,他大声疾呼道:“朕曾眼见一仁人志士求奔无门,仰天悲呼苍天不公,那种心碎,诸位爱卿可感同身受?就是那一刻,朕便想到

,朝廷何不举行一种公平竞争的模式,让有志报国之人都能不再受制门第出身,参加一场尽可能的公平竞赛当中?”

“陛下所言,可是指对策考试?”钟繇这时候也很艰难地睁开了眼睛,又一语道破洛霖天机。

“不错,正是这对策考试。只是,朕所行之法,再不是皇宫殿中一对一的策论,而是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一场浩大的策论,广邀天下英才,共襄盛举。朕不要相马,而是赛马,要让英才自现,让天下才人怀牒自举、毛遂自荐,以考试定取舍,以能力见真章。”

刘协说完这些话,看着这一次尽皆沉默不语的众人,心中不禁浮现出了一种既骄傲莫名又惴惴不安的复杂情绪。毕竟,这套制度他虽然说得天花乱坠,但刨除那些高大情怀的外衣后,其实就是初创于隋朝、定制于唐朝、发扬光大在宋朝的科举。

说到科举,现代还是有些人对他有所偏见,认为科举只弄出了一群不识时事、只会满嘴之乎者也的酸丁腐儒。但事实并非如此,科举只在明清两朝弄出那些人,大部分是因这两朝以八股取士的缘故。

事实上,倘若将科举的范围放大一些,就可看出现代一些人才选拔、公务员考试,其实也无非就是科举这一方式而已。什么什么笔试面试,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难道你不觉得很眼熟?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

这种做法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