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容不下肉身,只得背井离乡去北漂谋生。
对于李惟庆来说,虽然北京很繁华,有钱挣,可是,故乡还是很舒适的。
在许镇,在李家村,这里有熟悉的亲朋好友,大家一声招呼,喝酒聊天很过瘾。
可是,到了北京呢,李惟庆认识的人不会超过十个,以后还怎么活啊。
更令人难受的是,妻子张文君与儿子李善水也要跟自己北漂,要是失败了,会不会一家人讨饭回家呢。
将来的事情,谁又预测得了呢。
就要出发去北京了,李惟庆带领大家来到“望京门”门楼前,依次站好,与家乡作别。
此去一别后,又是几年间。
对于一直生活在李家村的村民来说,离别在此时,显得那么伤感。
人就是这样,生活在李家村,觉得“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生活模式太单调,非常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经风霜,见世面。
可是,真正到要离开家乡时,人会觉得很茫然,仿佛自己成了浮萍,漂浮不定。
李惟夏,哭着对来送行的母亲说:“妈。你身体不好,少干点农活,等我有钱了,我一定带你去找最好的中医大夫看病,等着吧,一年后我一定会翻身的。”
“你小子,不要你挣多少钱,只要你平安健康就好,我们家世代种地,就你有福气,跟着惟庆到北京去见世面,可怜我这个睁眼瞎,活了几十年,最远也就到过咱们许镇。”母亲的话,让李惟夏感到一阵扎心的痛。
上香,李惟庆带领大家再次向全村告别。
村民都拥挤着,他们也知道,有些人,可能见这一面,就不能再见了。
几个村民不禁偷偷抹眼泪,嘴巴慢慢蠕动。
大家走过“望京门”,意味着今后就要在北京发展了,别了,我的家乡。
族长李风光带领来送行的村民与李惟庆他们挥手告别,那是多么不舍啊。
李白的后人,今天以一种豪迈的姿态,步入北京去发展,他们在商业上的成就,也许会超越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
李白要是活到现在,也会喝得酩酊大醉,为他们写下动人的诗篇。
走过“望京门”,李惟庆带领大家来到了熟悉的许镇大码头。
码头上,依旧人来人往,不是装书运到外地销售的,就是外地船只运输布匹、大米、纸张等到许镇的。
许镇,已经成了全省乃至江南名镇,商业发达,文化深厚。
今天,李惟庆他们要坐着书船去北京。
书船现在成了陇西堂书坊与外界交流的主要工具,不仅是人员的流动,更是书籍的销售。
小小的李善水第一次坐船,不禁感到刺激新鲜,他看到江面上宽阔的水面,于是害怕起来。
李惟庆赶紧过来安慰说:“我们的书船大,你们娘俩坐在里面不要出来,也不易晕船,你小子福气好,这么小就去北京,我像你这么小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呢。”
张文君也没有回应李惟庆,把李善水抱起来,到船里头坐下了。
李惟庆看着一船的书籍,那可是“陇西堂书坊”走向北京琉璃厂的第一步,得靠这一船的书打出一片天地来。
书船开动了,离许镇越来越远,李惟庆不免有点伤感,是啊,这是自己奋斗多年的地方。
如今,为了生计,远离许镇去北京,未来是一个残酷的商业世界。
从许镇到拱宸桥,也就是一个小时到了。
进入京杭大运河,水面更加宽阔,李惟庆心情也好起来了。
书船在杭州、嘉兴、苏州、常州、无锡等京杭大运河城市依次驶过,两岸不仅风景秀丽,也十分繁华。
特别是晚上经过苏州,灯火辉煌,到处是人,李惟春几个从李家村出来的村民,哪里见过这样的繁华,他们觉得自己是不是走到了另一个世界。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李惟庆呢,对这些繁华早已经没有了新奇感,他现在只想快一点到济宁府,与堂兄李惟藩见面,看看他要与自己聊些什么,他也想知道堂兄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书船进入江苏徐州,李惟庆开始紧张起来,因为这里劫匪较多,被打劫的可能性较大。
相比苏州、杭州来说,徐州经济很是落后,“穷山恶水出劫匪”,这里得到了印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京杭大运河的徐州段,成了众多劫匪的生财水路。
这些劫匪多是运河附近的村民,他们因为家贫,又不愿吃苦干活,于是一伙人纠集在一起,晚上抢劫,白天去潇洒。
李惟庆特地在船上配齐了钢叉、木棍等防身器具,也许遇到了劫匪,可以与他们较量一番。
为了躲避劫匪,李惟庆特地选择白天在徐州航行。
看起来风平浪静,李惟庆倒是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