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之子卢筱嘉的支持,他们会尽量维护周全。”
各驻华领事馆和卢筱嘉的名字一出,胡适便忽然有些泄了气:“若真是依靠着他们,这办报方针便形同儿戏,怎么可能不徇私?”
“先生所言不然,”杨雪摇了摇头,道,“洋人、军阀、国人,三方互相制肘,《公报》既取得了三方的支持,便没有一方是敢对《公报》轻易出手的,即便《公报》说了他们的坏话。”
这便是她经常参加聚会,稳固人脉的原因了。
“当真?”胡适仍旧有些怀疑的问道。
杨雪极肯定的点了点头:“我可以与先生签下协议,先生只要觉得哪里有违办报方针,便可随时辞职走人。”
胡适终于忍不住喜上眉梢,“好,就这么说定了!”
杨雪笑了笑,这才切入了此次与胡适见面要说的主题:“《公报》报社归属《申报》报社之下,办报费用五万大洋,《申报》报社出四万,享六成利,只分红,不参与报社管理与经营。我出一万大洋,享二成半的利,担任报社社长一职。先生以劳力享一成半的利,担任总编辑一职。”
说完利润分成与职务安排,杨雪又道:“由先生与我共同组成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商榷意见,决定主张。最终稿件由先生执笔并修正,若你我意见不同,则该报道不予刊发,如何?”
胡适听完后大为放心,他从杨雪的话语中得知了自己也有报道的决策权,自然也就不怕这份报纸被谁加以利用。
点了点头,他道:“我没意见,不过我们的什么时候开始刊发呢?”
“在我的《悟空传》连载完之后。”杨雪回答道。想了想,却又补充道,“那是最好的时机。这期间,还需先生同雁冰一起为报社物色些人才,寻些记者和作家。当然,关于许恣慕先生,我并无意见,先生大可自行安排。”
“那好。”胡适一口答应了下来,也没多问些什么。与杨雪的一番话中,他已经开始信任杨雪了。
杨雪站在礼堂里的舞台上,坐在清华职员们特地搭好的简陋的讲台前,拿过职员递过的话筒,在学子们的一片寂静里开口道:“我没想到今天会有那样多的人来听我讲课,首先,我要感谢所有前来听课、给予我支持的你们。”
话音落下,台下便响起了众人热烈急切而又善意的掌声。
杨雪露出一抹会心的微笑,也没有再让众人久等,直接便开始上课。
“相信读过《公报》的人都知道,我在广粤给中山大学的学生们上课时,便说过,我向来是不乐意备课的,所以同样的,这堂课我也并没有定好要讲些什么……”
顿了顿,望着舞台下热情期待依旧的学生,她接着道:“比起纯粹的一方主动给予,一方被动接受,我更希望是你们主动索取。因此,这堂课或许也不能说是一堂课……就让它成为我们直接的一场交流会吧。我相信你们有很多问题想要问我,这一次,我想让你们放开了问!”
杨雪温婉的笑和温和的语气,全然阻挡不了学生们更为热切的心情。她的话音才甫一结束,台下的众人便激烈的讨论了起来。
“先生,我是来自燕京大学的谢婉莹,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您。”
首先站起身的,是一位扎着两根麻花辫儿,身着一身学生装的女学生。
她长得并不算漂亮,但声音却极清脆,眸光极澄澈,但杨雪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些。她禁不住挑了挑眉,望着那女学生似不经意般问道:“谢婉莹?冰心?”
“先生竟然知道我?”谢婉莹满脸的惊喜,不敢置信的问道。
“呵,”杨雪笑着点了点头,“我们文学研究社的一位新成员,我自是听过。说起来,你我还是同龄,且你的《两个家庭》,我也有看过,确实写得很好。”
知道谢婉莹加入文学研究社,还是前日里,她在见过同为研究社成员的周作人后,才听说的。但是,她却只觉得理所应当。
中国文坛里,出名的女文学家并不多,但谢婉莹……
不提她在后世有多出名,且说如今,她在文坛的名声便已是不小。甚至,她出名的时间还要比杨雪早些。她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因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一经发表,便很快一起了社会中的广泛影响。
谢婉莹听了杨雪的夸赞,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直接笑道:“我正是因为得知先生是文学研究社的成员,才想要加入文学研究社的。其实,不仅如此,我原本还想要向《公报》投稿的,却又觉得《公报》选稿的标准定然是高于其他报刊的——”
“哎,算了算了,先不说这个。我都快忘了我还有问题想要问问先生的……”谢婉莹顿了顿,想起自己还有话要问,便急忙转移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