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马瞻之死
张鹿安看着许由带过来的三个报信人,感觉特别面生,觉得从未见过。
许由便在旁边介绍道:
“将军,这三位分别是山东巡按宋学朱的公子:宋德宸、宋德宜和宋德宏。他们三个本来还有一些族中亲兵作护卫,待走到临清时,所有的护卫都死光了,就剩下他们三兄弟。德宸,你把尔等三兄弟的经历说给将军大人听。”
宋德宸看着眼前比自己还小的将军,面部表现地非常不可思议,看着张鹿安额头还带着白布,更是觉得非常诧异,思索片刻后,朗声说道:
“学生宋德宸见过张游击,祝张游击公侯万代。”
张鹿安点点头说道:
“说说你们是怎么逃出来的?”
宋德宸接着就把他们三兄弟在族中亲兵的护送下,趁着围城的清兵统帅岳讬撤去部分清军的时机,在深夜缒城而下,然后一路狂奔,跑进山里,清军很快发现他们,一直在后袭杀,等到他们三人摸索着走到隔马山,被巡山的张华发现时,族中亲兵已经伤亡很多,余者不足10人。
宋德宸三人到了隔马山后,才发现一个重大的军情,原来是岳讬的亲弟弟马瞻在隔马山下战死,岳讬愤恨之下,才会大举进攻隔马山。
因为地势险要,山顶有水源,粮食供应还算充足,原本还能守得住,只是四天前,清军突然调来一批小股精锐人马,这些人很明显是那种熟悉和习惯山林作战的猎手组成的部队,他们绝对不会在正前方硬碰硬,而是选择偏僻难登的地方,巧妙地攀登到山顶,给隔马山留守人员每天都能带来不小的伤亡。
再加上清军门世文部和张绍祯部重新接管了攻山事宜,山顶的明军变得越来越困难,原本还有500战兵加上数百名土匪俘虏,后来战兵伤亡四百余人,俘虏也被杀、逃跑所剩无几。现在仅残余的上百人,聚集在隔马山上的天王殿附近负隅顽抗,形势危在旦夕。
主持山上防务工作的王朝,觉得他们三人机警,便让他们从后山用绳索缒下,他们趁着夜色,绕道泰安州,绕道济宁州,本来想向山东总兵倪宠求救,但是倪宠把他们当作奸细给抓了起来,差点问斩。
后来他们三人再次趁着守卫疏忽,侥幸逃出,在城内遇到了正准备北上的许由,许由听闻他们的说辞后,觉得情况紧急,便带着他们来到了临清州。
张鹿安听完,面露难色,自从宋德宸三兄弟从隔马山逃出来,现在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不知道隔马山还能不能守得住,他留下的后卫部可都是从寿州就一直跟随的精锐老兵,忠诚并且可靠,损失一人都会令张鹿安心疼不已。
“既然你们三人能够逃出来,为何王朝等人就不能选择突围?”张鹿安询问道。
“回将军,好像是您临走前命令王大人必须坚守隔马山的……他们一直在恪守使命。而且我等原本有十余人护卫,后来都被尾追的清兵所杀,清兵在我等逃走后,肯定会加强戒备,王大人他们也很难再离开。”
张鹿安听完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怎么也想不通清军为何会对偏僻的隔马山下死手,后来想到是因为马瞻在隔马山下战死,才是这一系列经过的根本原因所在,于是转移话题问道:
“马瞻是何许人也?如何在隔马山下战死的?”
“回将军,德宸到达山上时,马瞻已经死去多时,具体经过委实不知。不过小的看过马瞻的尸首,额头中弹,大家都说是被后卫右司把总贾得武用火铳击毙的,贾把总还趁着清军大乱,将马瞻的尸首抢到山顶,算是立了大功。根据我们短促突击,所俘虏的清兵包衣俘虏的说法,马瞻是建奴王爷代善的第六子,岳讬的亲弟弟,平时就跟岳讬的关系最好,所以岳讬才会愤怒异常。”
张鹿安听完,觉得心情大好,如果只是击毙敌人,那么朝廷上是不会认的,毕竟袁崇焕和祖大寿等辽西将领,就曾经报过至少30余次击毙、炮毙了努尔哈赤,十余次斩杀过皇太极、代善等建奴王爷。
可是实际结果呢?
无疑就是个笑话而已。
以至于后来兵部实在看不过去,下文申斥地方将领报功应该实事求是,必须有相关证据才能够核算,如果证据不足,就胡吹瞎咧,以谎报军情论处。
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后来辽西将领们就学“乖张”了,每次军报写的军功变成了所谓的“击毙奴酋一人,众奴嚎哭而去”、“击杀白甲健将一人,其亲兵拼死抢走尸首而还”、“三桂怒射三箭,奴酋背负三矢,血流盈地,踉跄而去”等语。
总之,崇祯一代,辽西军头们,实际对后金、对清的实际作战中越来越拉稀,可是军功却越来越豪横,把假大空、面子工程、阳奉阴违、弄虚作假做到了极致。
一开始还能博得崇祯皇帝的欢心,觉得自己每年对辽西的数百万两投入还值得的,可是越到后面,就连崇祯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辽西众将屡报击毙敌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