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王素莲跟宁春就浸泡了一些黄豆。
十五那天的豆腐没卖完,都用水养着在。
所以豆腐不用做了,今天主要做豆腐干跟千张。
宁秋初中的时候回农村爷爷奶奶家过年,就见爷爷奶奶做过千张跟豆腐干。
时下会做豆腐的人已经有不少了,但是会做豆腐干跟千张的应该不多。
她早上出门前已经给宁冬画了几个框架跟四方的木板,木头筐要两种规格的。
一种边框不要太高,成年人一截手指的高度就行了,长宽差不多有两尺,边框能拆卸下来,木板要正好覆盖住边框。
一种长宽一尺,高一尺半的。
又让宁春去山下买了不少粗布,要白色的。
这个年代的粗布就跟后来的孝布差不多。
宁冬一上午也就做了三个浅的框一个大框,还有一个跟大框子差不多大的格子,两块木板。
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但宁秋吩咐了他们就照做。
午饭后众人也不歇息,宁长河跟汪大顺扛着锄头去找适合开荒的地方去了,宁冬继续做木板,阿竹给他打下手。
其他人磨豆浆,做豆腐脑。
在锅里的豆浆沸腾后宁秋顺手又起了二十来张豆腐皮,一半做成了腐竹。
等
一锅豆腐脑成型后王二跟陈大还有阿良都回来了。
他们三扛着农具去找宁长河他们开荒去了。
等豆浆成了豆腐脑后宁秋拿来宁冬做的框子跟裁剪好的差不多一尺宽的粗布,长有一丈。
先将粗布铺在有底布的框子里,然后舀了一碗豆腐脑进去,铺上再盖上一层洗干净的粗布,接着再舀一碗豆腐脑进去。
这个是千张的做法,比较简单,一层豆腐脑一层粗布,粗布的作用是定型,全部叠满后把水压出来就成了千张。
众人就看着她这么重复折叠,一直到框子已经满了。
宁秋将粗布盖上后将跟让王素莲跟陈大家的把这个端出去,又喊来宁冬。
众人合力将石磨上面的磨盘压在上面后水就被挤压了出来,哗啦啦的,不少。
王素莲道:“这不就跟压豆腐似的么?”
“差不多。”宁秋拍了拍手,“这个叫千张,压出来后就跟纸张一样。”
“要压多久啊?”宁春问。
“估计得个把时辰。”
以前她看到奶奶就放在那一直压,差不多有一两个小时才搬开重物。
“那还有一个呢?”王素莲问。
“走,我们去做另外一个。”
一行人又回到了厨房。
也幸好这厨房
够大,不然都站不开。
宁秋拿来那个浅口的,也是将布铺上去然后舀好几瓢豆腐脑放上去,直到快满了为止,然后将布盖上。
这次不是折叠了,等盖上后宁秋就让他们把那个格子拿过来。
接着把洗干净的格子直接放在了布上,还是要压。
还剩下一些豆腐脑,但宁冬的格子只做好了一个,所以也就没继续了,直接用粗布裹着压成豆腐吧。
试验品,就先试验下。
豆腐干也需要压的。
这次直接把下面的磨盘放在上面,豆腐干得压均匀了,不然就有的厚有的薄。
结果要等会儿才知道。
宁秋让宁冬在家继续做这些工具,她要去看看蘑菇,还要看看能不能给辣椒育苗,阿良跟着她给她打下手。
王素莲跟宁春还有陈大家的以及阿花去找宁长河他们。
他们这几天都不做麻辣烫,昨天陈大他们去上工的时候宁秋就让他们跟学子们说了,省的到时候白跑一趟。
得过了正月再说,希望这些天能把住的地方搞定。
宁秋在暖房里看了下蘑菇,大蘑菇不多,但小蘑菇还有不少。
宁秋小心的将大蘑菇摘下来一些,然后又去看了下韭黄。
韭黄其实就是韭菜的变异种。
不晒太阳没有光照,韭菜的叶子就会变黄,成了韭黄。
这是入冬后她移植进来的,因为这个时候没有塑料盒子,她只能用小棍子加草绳给它们固定形状,然后再木板给它们全部盖住这样就没有光照了。
汪大顺他们也一直没敢碰这个。
这会儿将木板掀开发现韭黄长的有筷子长了。
因为是试验品,也不多,全部割了大概也就五六斤的样子。
宁秋知道兰晟跟宋夫子要来吃饭,所以割了两把。
空地不够用,这辣椒籽不到一定温度是没办法发芽的。
愁啊。
得再建个温室。
他们家的温室原理就跟东北的炕一样,四周都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