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历史军事>晋末长剑> 第二十五章 先去看看再说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五章 先去看看再说(1 / 3)

最新网址:ht

安平广宗县城外,“邵”字大旗远远出现在地平线上。

仓皇逃至此处的千余义军一见,当场炸了:“邵贼至矣!”

一半人当场溃走,散得到处都是。

另有一半人不想跑了,战战兢兢出城,束手就擒。

刚刚从辎重车上取下铁铠、长枪,披挂整齐的银枪军士卒一看,顿时气乐了。

行军之时,不着甲、不扛枪、弓不上弦,每遇敌情,都会由辅兵取来器械,帮着他们披甲上阵。

一路上追击敌军,他们披甲、卸甲的次数太多了,大部分时候还不用打,一个个腻歪得很。

不过这也是好事。

只要打仗,必然会死人,贼众闻风而溃,倒省了许多事了,也能让更多的袍泽全须全尾回家。

追击到这会,队伍已经缩水不少。

少掉的是一千牙门军及两千丁壮,他们“护送”着缴获的财物、六七千名俘虏、两百各色工匠先行,前往汲郡。

到汲郡后,稍事休整一番,然后再经河南、洛阳返回梁县。

俘虏们的命运已经决定了:种田。

不会种不要紧,鞭挞之下,总会学会的。

广成泽环境不太好,开发程度不够,开辟出的新田地产量不高,与开荒无异——事实上就是开荒。

这是一个辛苦的活计,有时候还容易得病,让俘虏们趟第一道雷,改造好环境,再适合不过了。

“俘虏总计六千八百余,种個千余顷地没问题。”邵勋召集诸将,开始画大饼:“我已着留守之牙门军轮番派人看守,每俘种地十余亩,一年产出,供他们自己吃喝后,应还略有盈余,可拿来给战殁的儿郎们发抚恤。”

“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从今往后,俘虏们耕田所获粮豆,就专门给银枪、牙门、长剑三军发抚恤。产多少,发多少,除非一户一年所领之粮超过二十斛,那样我才会取走多出的部分。”

“战殁儿郎的家属,可直领十年抚恤,到期后方止。”

邵勋说完后,看着大家。

其实,他定的这个标准还是低了,有点欺负晋人的感觉。

唐代规定,战殁士兵一年领十二斛抚恤(一唐斛三晋斛),直领十年,故初期战斗力较强。

武后年间,因为几次惨败,死了太多人,这条规定名存实亡,却不知还有几人能足额领取了。

到了唐玄宗时期,战争更加频繁,他甚至在南诏大送了几次人头,压根给不起抚恤了。

但怎么说呢,这玩意就和府兵一样,在打天下的时候特别好用。以后不能用了,那就再想其他办法,或者降低标准。

反正邵勋留了个口子:除去屯田俘虏们的口粮后,产多少,发多少,不够也没办法,或者你们好好打,抓更多的俘虏回来?

“将军,此乃德政,儿郎们闻之,定然感佩。”李重正色说道。

国朝其实也有抚恤,但形不成定制,随意性很大,且极少针对士兵群体。

本来大部分就是世兵或征兵,军饷都没有的,又如何谈制度层面上的抚恤呢?纵有,也是将领的个人行为,或者朝廷的临时行为,且不是每次都有,数量还很少。

邵勋定下的“恤田”,已经是制度层面的事情了,与随意性较强的个人行为完全是两个概念。

恤田或许归官府所有,但府兵、牙门军、银枪军战殁军士的家属有权分享产出,为期十年。

虽然初期肯定很少,但总比什么都没有强。荒地变成熟田后,产量会进一步增加,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李重又想到,将来如果谁敢动这个地,那就得罪了所有武人,朝廷都没法拿走,除非他们能诛杀银枪、牙门、长剑军的大部分将士。

这样一来,牙门军彻底不复为朝廷所有了!李重叹了口气。

但他能反对吗?不能,何况他是支持的,底层军士真的太苦了。

“将军,俘虏们种地多少年?十年、二十年?”黄彪在一旁说道:“最好能种个二十年,临老了再放走。”

邵勋一听乐了,黄彪咋这么不把人当人看呢?最绝的是,章古等人居然连连点头,很是赞同黄彪的意见。

这帮杀才!

“现在生地多,先定个五年吧,五年后厘定户籍,成为民户。”邵勋说道:“想要更多的军田、恤田,尔等就要奋勇厮杀,抓更多的俘虏回来,开辟更多的田地。回去后和儿郎们说清楚,只有打胜仗,打更多的胜仗,他们才有更好的日子。”

“诺。”众人齐声应下了。

邵勋找他们开会,他们会找军官开会,军官再告诉士兵,如此传达到位。

武人这个群体,会慢慢变得有保障,有吸引力。

当他们能分享邵氏集团崛起所带来的好处时,这个团体就比较有凝聚力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