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靠着这一日三餐的药还有数不尽的补药支撑身体,"说着,斜眸瞥了杨太妃一眼,“不过你放心,主持大局的力气我如今还是有的。”
刘太后年纪越大,疑心心病越重,杨太妃在她面前也越来越小心心翼翼。
她以前不是这样的。
以前的刘太后虽然也严肃刻板不好伺候,但总归有个限度,而且足够自信,自觉大局在握,不会像现在这样时时刻刻用言语敲打试探,更不会喜怒无常。
她自己一直教导皇帝身为帝王,不能喜怒无常,要喜怒不形于色,不能被外人捕捉到情绪的变化。
然而她自己却越来越轻易情绪波动。
杨太妃为刘太后做事多年,心知这种时候定要顺着她来。因此讪讪一笑,说道:“姐姐这说的哪里话?世上再没有比妹妹更希望你快些好起来的人。”
“若非姐姐当年给我机会,指派我照料陛下,妹妹如今恐怕还不知在哪个特角旮旯活着呢。妹妹能有今日,全凭姐姐垂怜,姐姐的大恩妹妹这辈子都不敢忘。”
“不是妹妹说,姐姐如今的身子骨依然硬朗着,再活个二三十年都不成问题。陛下还年轻,又没有子嗣,诚如姐姐所言,的确需要多历练,以后有劳姐姐操心的地方还多着呢,姐姐只别厌烦才是。”
刘太后一言不发的听着,将手里的锦帕随手扔到托盘,脸上表情看不出喜怒,不冷不热说道:“我听皇后说,前几天陛下又召遂国夫人进宫。你怎么看这件事?”
杨太妃心心中苦笑连连,哭笑不得。
她当初只是说气话,让郭皇后去找刘太后主持公道。万没想到,从来将自己的话当耳旁风的郭氏这回反倒听进去了。
其实早在王怜梦第一次进宫与皇帝幽会时,杨太妃就提醒过刘太后。
只是那时刘太后并不把这当回事。
有这件事在先,杨太妃以为刘太后是不在意这件事的。怎么现在又主动提及了?这让她该怎么回答?一个是太后的娘家媳妇,一个她名义上的儿子,然而这两人却厮混在了一起。
这种事情搁在寻常百姓家都有悖伦理,遑论在皇家?可谁人不知太后最爱重娘家?
即便娘家人有错,护短的刘太后轻易也不会责怪。陛下又是一国之君,又是她名义上的儿子,只要他不动她的权柄,刘太后一向对他听之任之。
所以这件事到头来吃亏的只会是被刘太后的杨太妃,毕竞后宫是由她掌管,在她手底下却出了这样的事,很难不让刘太后迁怒。
想到自己的为难,杨太妃不由得埋怨起皇后。自己笼络不住丈夫的心,就到处跟长辈告状,即便告成功,不喜欢她的丈夫难道就会因此对她另眼相看么?
真是糊涂蛋,杨太妃在心中暗暗骂道。
面对将自己置于两难境地的郭皇后,杨太妃也不再留情面。斟酌一番后,说道:"倒也不怪皇后,自打前两年张美人去世,陛下就一直郁郁寡欢,我瞧着不像回事,就劝皇后多多陪在陛下身边。”
“虽说张美人的去世令人惋惜,可这对皇后来讲未尝不是个机会?倘若她把握住,好好照顾陛下,善解人意一些,说不定陛下能一改往日的看法,与她重修旧好。”“可这孩子性子倔,从不肯听我的话,那段时间一直为张美人的死沾沾自喜,喜悦的神情丝毫不掩饰,这落在陛下眼里就成了根刺,心里愈加厌烦她。”
“好不容易在前段时间有了两个得宠的美人,心情也逐渐好起来,皇后又开始不满,先是同皇帝闹,又处处为难两位得宠的美人,皇帝不理她,她便日日来我宫里告状,我好言好语劝了她几回,她就是不听。”
“一个多月前,永平郡君和广安郡君带着侄女来拜访我,说的正高兴呢,皇后来了,当着外人和一众宫女的面,又数落起皇帝的不是,我又劝她,她听得不高兴,招呼也不大一声就甩袖离开。”
“我的面子不值几个钱,被大庭广众之下驳了也就罢了,偏偏她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数落皇帝,着实有失体统,传出去说帝后不合还是轻的。就怕有人说她僭越,目无尊上,到时百官弹劾,又是一件麻烦事。”
“至于遂国夫人……杨太妃笑了一下,说道:“她是娘娘的娘家人,我一向看她是个好的,刘家子嗣本就不多,她又为亡夫留下一根独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杨太妃处处为郭皇后说话,处处给她埋钉子。先是说自己的面子被驳,再是说她僭越。
这两条都触碰到刘太后的逆鳞。
刘太后最护短,这可能是性格强势的人的通病。不容许别人忤逆自己,但与此同时也不容许自己的人被除自己以外的欺负。
再就是僭越。
刘太后出身微末,她能从歌女爬到如今的位置,靠得不就是“僭越"么?否则当时先帝后宫多的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女子,怎么最后就轮到她当皇后呢?
她自己僭越上位,就不容许别人僭越。
就像她最初能被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