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绷着一张“杀胚”的冷脸,点头如捣蒜。 “可曾想好,若去送信,当赶不上明日陛下的登基仪典。”时临安逗他。 点杠“哦”一声,立时答道:“无事的。” 时临安笑着递过书信,吩咐他,“去吧。天寒路远,可在恩城住一段时日,春日再归。” 点杠双目灼灼,将书信往襟前一塞。抱拳行过礼后,他赶在闭城之前出了城门。 点杠走后,时临安铺开纸墨,又写下几封书信。晾干墨迹后,她将书信放入信匣,只阖上,也未上锁。 这日,时府的晚食用得早,申时刚过,时临安的院中已熄烛。 府中下人并未觉察不妥,明日乃新帝的登基仪典,小姐身为礼部的右侍郎,需早早入宫,此时歇得早一些,是应当应分。 果然,丑时初,院中便点了烛。 然而,浓重的夜色中,时临安的手笼在一只雪白无杂毛的袖筒中,一身厚重的狐皮袍子下,她仅着寻常的棉袍,并未换上三品大员的紫袍。 时临安行在前头,奶娘怀抱熟睡的阿蛮,满心忐忑跟着。她全然不知,在这样漆黑的寒夜,时侍郎欲带她与阿蛮去往何方,她不敢问,只能亦步亦趋跟在身后。 瑞香擎一只灯笼,为时临安照亮方寸的前路。 时府的后门停一驾不起眼的单驾马车,青花的车帘掀起,露出里头紧凑却精致的格局。 奶娘抱着阿蛮上车,时临安步上踏凳,正欲弯腰走入。 这时,黑暗之中传来一声轻轻的“阿姊”。 时临安停下,转过身,马车之后走来一道清瘦的身影,是薛友香。 “阿栾?”时临安有一分意外,可一细想,却觉得理所应当——薛友香聪慧,性子又细致,她跟在时临安身旁,得她事无巨细的吩咐,自然能察觉几分异样。 薛友香缓缓走来,停至她的身旁,“阿姊要走,是吗?” 时临安立在踏凳上,比薛友香高一些。她抚过薛友香头上的冠,替她将垂缨拢至胸前,“你瞧出来了?”她问道。 “阿姊本无必要诸事都嘱咐我,阿栾想,许是阿姊欲离开,因而周全地托付。”薛友香答道。 “这段时日,阿姊愈发不开心,我虽不知为何,但阿姊比我聪明,若是你都无法解开的局面…”薛友香握住她的手,“阿姊,出去瞧瞧也好,阿栾盼着你开心。” 时临安点了点头。她与薛友香,本是萍水相逢,不想她这样懂她。 “你来也好,我的书房中有一匣信,各封信上头俱写有人名,劳你一一送出。”时临安平举双手,与她拜别,“仪典上,我的职分,便由你暂代。” 薛友香回过礼,“阿栾定会做到。” 道别完,时临安走入车厢,另一头走来一位尚未披甲的武将,是石磊。 石磊暂领金陵守备,时临安欲在夤夜出城,自然绕不开他。 “霁春,可都备好了?”石磊问道。他欠时熹恩情,又曾对时临安生情。他虽不知,时临安与傅玉璋生了甚龃龉,可她想避走,石磊未多问,只是援手。 时临安点了点头,“石大哥,拖累你。”石磊夜启城门,若傅玉璋追究,怕是要生罪责。因而,时临安留下一封信给傅玉璋,道是她挟恩逼迫,不叫石磊坦言,望不降罪责,不惩良臣。 石磊摇了摇头。“莫与我这般客气。”他道。 这夜无风,秦淮河笼来浓雾,车檐的宫灯淹没在雾中,微弱如豆。 薛友香突然生出不安,她攀住车窗,问道:“阿姊可会归来?” 帘后传来时临安的回答,她的声音低沉,夹杂苦闷、压抑,又有几分释然、畅意。那道回答复杂得如最难解的《缉古算经》题目,不叫薛友香解开其中深意。 “我也不知道。”时临安答道。 她又笑一声,留给薛友香最后一句,“中邦瞧着风流,却绝不浪荡。你二人若有情,莫要错过。” 终于,石磊赁来的车夫一声轻喝,这辆寻常的马车由昏黄的宫灯指引,驶入混沌的前方。 十二月廿二日,诸事皆宜,大吉。 辰时正,傅玉璋着一百名绣娘熬了一月赶制的龙袍,戴通天冠,入社祭天、地、宗祖。 祭祀毕,尚邡作为仪典的礼官,迎傅玉璋至元极殿升座。元极殿设乐不作,仅正元门鸣响钟鼓。 三鸣鞭后,百官着礼服,依次步入元极殿,更有官位不显,未能入殿的,便立在元极殿前的广场乃至正元门外的直道。 尚邡高呼“叩请皇帝安”。小监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