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澈给林世凯写了一封信,承诺以三年为期限,若是他三年未归,玉姝婚娶自便,这算是给了林家人一个交代。
王老太太这边见玉姝这么坚持,又想着有这个承诺在,好歹也算是有点盼头,也就没过分的坚持了,只是感慨她的女儿王氏与玉姝都是苦命的人。
镇国公府派来接亲的人也就回去了,过了几日,镇国公也来了书信,表示玉姝可暂住在娘家,但是,镇国公说玉姝是元澈的未婚妻,她的一切花销都由镇国公府承担。
言外之意,他还是很重视这门姻亲的,也算是给林世凯吃了一颗定心丸,此事,算是镇国公府有愧于林家,那自然该在其他方面补偿的。
紧随着是皇帝招兵的旨意,当然,与其说招兵,不如说是“强行征兵”。
大意就是连镇国公的独子都上了战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举国上下,是不是都该贡献一下家里的正值壮年的儿子呢?
于是,皇帝要求全国上下每家每户出一个壮丁(指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男人)从军,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员,还是权贵世家,都跑不掉,一视同仁。
许多权贵世家舍不得儿孙上战场,于是,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儿,出现了用钱抵名额的事儿,缴纳一笔可观的银子充当军费,可以免从军。
如此一来,打仗的人有了,打仗的钱也有了,也不知是该夸皇帝英明还是狡诈?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处心积虑的把元澈给兜进去了,元澈可是镇国公的独子,若是死在战场上,那么元家就算绝后了。
若是有人有什么异议,皇帝就是一句,镇国公都贡献了自己的独子,你们还敢有话说?
于是,朝堂之上,也再无其他声音了。
这事儿本跟林世凯家里没什么关系,他最大的儿子翊安还没满十四岁,都不到从军的年纪。
可是皇帝又出了一条诏令,假设家中没有十五岁到三十岁的壮丁,也就说家里没人服兵役的家庭,若家中有子满十三岁者,必须派一个儿子去童军营
锻炼,也就是做备用军的意思。
这样就与林世凯有关系了,他恰好有两个年满十三岁的儿子。
……
卫氏听闻了玉姝的事情,也是感慨万分,说:“兜兜转转,好似又回到了原点,她没嫁成,却赔上了我?”
她的意思是说,假设当日不是玉姝与元澈定亲,也许玉姝就嫁给许家公子做续弦了,那后续的事情就统统不会发生了,卫老太太不会死,她不会失势,也就不会连累她的儿女受委屈。
卫氏也并不是幸灾乐祸,只是感慨这命运无常。
玉妍知道她心中愁闷,便,常常来开解她,“母亲不要想这些了,姐姐有姐姐的命,我们也有我们的命,总之,对外,我们都是林家人,闹成这样,也是林家的损失,父亲最为愁闷了。”
母女二人正说着话,李妈妈哭丧着脸进来了,“太太,二小姐……”
上次,李妈妈虽说指证了卫氏,却说得含糊不清,反倒后来推翻了自己的证词,实质上,这是玉妍让她这么做的,本想为卫氏洗脱罪名的,谁知道卫氏却舍不得拿自己的儿女发誓,自己承认了。
眼下卫氏在林府更是没了地位,没人愿意来伺候她,也就留下个李妈妈了,卫氏问:“又怎么了?她们还不肯放过我?非要拿我的命不成?”
李妈妈摇了摇头,有些不忍的道:“太太,大少爷来与您告别了。”
“什么?!”卫氏瞪大眼睛,李妈妈点了点头,“咱们家大少爷要进童军营了。”
原本林世凯是要花银子解决的,可是,这是翊安自己的意愿。
一则,他被他未来姐夫元澈的行为给鼓舞了,有了报效祖国的心。
二来,他也想用他这样的行为,为卫氏争口气,希望林世凯能够看在他的份上,对卫氏好一些。
三则,他想与其做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不如弃文从武,保家卫国。
卫氏对此很不理解,认为是夏姨娘舍不得让翊轩去受苦,所以,使计让翊安去的。
她大闹着要去找她们算账,玉妍与翊安两人将
她拉扯住,好生劝了一番她才作罢。
翊安扶着卫氏坐好,给她磕了头,让她好好保重自己,嘱咐玉妍好好照顾卫氏,然后头都不回的离去了。
卫氏开始是强忍着不哭,等着翊安走了,却恍若是从身上割下了一块肉,疼得她感觉呼吸都是痛的,心中更是懊悔不已,认为都是自己连累了翊安。
从军之苦,可想而知,而翊安从小到大又没有受过什么苦头,卫氏一想到儿子要去受这种苦,她就恨不得死了算了,哭得都没了声,玉妍怎么劝也止不住泪水。
这日,玉姝带着明珠随众人一同送翊安离去,回来之后,天色都变了,云朵黑沉沉的压了过来,慢慢的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特别的应这样离别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