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何等的轻功和身法,他只是感受到了一阵清风拂过,静修便被他带到了张博云和玄澄的身前。
“居士好轻功,这等身法,实在是老衲平生仅见。”
这并非虚言,这般速度,慈静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宛如道家典籍之中的“缩地成寸”,更遑论见识。
“慈静大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下有一问,请大师解惑。”
“阿弥陀佛,施主请讲,但凡贫僧可解答,必然知无不言。”慈静虽然面上淡然,然心中戒备万分。
眼前之人,显然来者不善,加上这等轻功,慈静觉得自己未必就是此人的对手。
“佛法,可大于王法?!”
简单一个问题,就把慈静给问沉默了。
慈静面对玄澄、张博云,即便是不占理,他也可以凭诡辩之术来驳斥,佛门的舌灿莲花,本就是佛门的大道之一。
因为他的拳头比玄澄、张博云要大,他的道理就是道理,诡辩之术也有道理。
他的道理就是道理。
可面前这个问问题的年轻人不一样,他的拳头比自己更大,慈静没法用刚才这一套。
“阿弥陀佛,施主,静修已经远离尘世,剃度出家,何必再追究前尘往事呢?!”
慈静现在特别想跟杨清源讲道理,当然杨清源也愿意。
“既然是出家,不知这位静修大师可有度牒?!”
剃度只是个仪式,任何人都可以搞这个仪式,但是对于官府来说,是否出家,其实是取决于有没有度牒。
度牒乃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者所发给的证明文件。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绫素锦素钿轴,上面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联署。
这是杨清源从前唐制度之中改良来的制度。
度牒只能通过两种方式获取。
一、是通过大周佛教职业资格考试,为了控制僧人数量,避免百姓私自出家,效仿科举取士的办法,通过考察僧人对佛教经典的掌握来颁发度牒认定其身份。
僧、尼自今须读经及三百纸,差官考试,所业精熟,方才允许颁给度牒。
二、朝廷恩赐。每逢皇帝登基、诞辰等大庆典礼时,为显皇恩浩荡,皇帝和朝廷也会拿出一些度牒,给一些合法的大型寺庙。但这部分的度牒数量稀少,更加珍贵。
没有度牒而剃度者,都是私自出家。
大周律,第五修正案,第一百十三条,私剃度为僧者,所在官司点检,许人陈告,犯者罚银五两,徭役一年,尼罚银五两,即决还俗。
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