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那个七十年代初,尚未推行包产到户政策,众人皆以集体劳动为主。也正是在那时,我又重回了那座承载诸多回忆的四合院。
然而,我的哥哥却被母亲送到了距明昆市有着长达 179 公里路途的一个僻远小山村,那儿便是我们的外婆家。记忆中的外婆,对我和哥哥满是疼惜与关爱。
外婆与外公共育有五个子女,四女一子,母亲排行老三,抚养我两年的姨妈则位居老二,此外还有大姨妈、舅舅和小姨。
我始终铭记,11 岁那年,曾在外公家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那段日子里,外婆与我畅谈甚多,其中尤以外公年轻时的闯荡经历为最。据说,外公 7 岁那年,就踏上了外出跑马帮的路途,19 岁归乡后,已成村里最为富庶之人。他购地建房,娶妻育儿,生活颇为富足,堪称一方大地主。
外婆还与我提及外公纳妾之事。那时懵懂的我,尚不解地询问外婆,何以外公外婆未遭批斗。外婆轻笑告知我,外公甚是机敏,听闻南云省和平解放的消息,便果断将所有土地尽数变卖。彼时,外婆牵着我的手,指向屋外土地,言道:“你瞧外面这一片片土地,解放前皆为咱家所有。”那时的我年幼,只当作故事聆听。然时至今日,我方知晓,这不仅是故事,更是外公的亲身经历与外婆的珍贵记忆。
如今,我对外婆的思念愈发深切,那些与外婆共度的美好时光,如珍宝藏于我心,永不褪色。
我的母亲那时以为自己定然无法存活,才万般无奈地让姨妈将我带走,去寻觅一户良善人家把我送出去。然而,我那善良的姨妈并未将我送人,而是毅然决然地亲自领养了我。姨妈小心翼翼地将我抱走之后,我那病弱的母亲也被急忙送入了医院,在历经漫长的三个月后,母亲的病情才终于逐渐有了起色,开始好转起来。后来,家人才辗转得知我一直在姨妈家,并未被送与他人。只是不知为何,一直等到我两岁时,母亲才姗姗来迟,将我接回。
回到家后,那个尚年幼、仅有两岁的我,独自面对着四合院这个陌生的家,一股陌生而又冰冷的气息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家中的众多亲人皆神情冷漠,脸上没有半分欢迎回家的神色,令我心中丝毫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切。或许,在我内心深处,姨妈家才是我真正的家吧。偌大一大家子人,竟没有一个人愿意理睬我,唯有那慈祥的老祖,让我感到格外亲切。老祖满怀着关切与爱怜,轻声念叨道:“可怜的孩子,已经两岁啦,来,让老祖抱抱。”而我却并未有丝毫胆怯,十分自然地张开双臂,欣然接受了老祖这温暖的拥抱。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天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迅速穿好衣服,然后如同一只欢快的小鸟般,飞奔至堂屋,敏捷地爬上那口棺材,悠然自得地骑坐在上面。这口棺材,便是我童年时期独一无二的大玩具。这是老祖提前为自己准备的,至于具体是何时放置于此的,就连我的母亲也无从知晓。在母亲嫁入父亲家门之时,这口棺材就已经静静地存在于那儿了。这口承载着老祖对生死的豁达与释然的寿材,一直安然地放置在我家的堂屋里,这一放,便直到九十年代,都未曾被启用。
每日早上九点钟,母亲会准时地将我送到村里的托儿所。这所谓的托儿所,其实就是村里那几位因年老而无法再从事农活的老太太,自发组织起来,帮助那些有劳动能力的女人们照看孩子,好让她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下地干活。直至下午五点半,孩子们便会陆陆续续地被各自的家人接回家中,而我,每次都是老祖不辞辛劳地前来接我。老祖接到我后,会轻柔地将我扛上肩膀,让我稳稳地坐在他那宽阔坚实的脖颈之上。而我呢,总是满心欢喜地哼哼唧唧着,仿佛自己正骑着一匹威武的“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