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下了一夜的小雪,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地上就铺了层细碎的白,气温陡降,凉意来得有些刺骨。
环卫工人戴着发黄的棉手套,哗啦哗啦地扫着路旁零碎的树叶。
慕青琴从公寓出来,下意识地拢了拢身上的羽绒服,小半边脸都缩进了白绒围巾里。
过了马路,她快步走进一家早餐店。
这家早餐店的老板娘是个中年妇女,姓王,体态微胖,热情大方。
慕青琴她见着云念,便凑上来,扯着一口正宗的北城口音问:“今儿还吃汤圆?”
慕青琴坐在长凳上,搓了搓被冻得冰凉的手,笑着仰头问:“还有吗?”
一到冬天她就喜欢吃汤圆,这家早餐店的芝麻馅儿汤圆很香,糯糯甜甜的,特好吃,所以她成了这家店的常客。
老板在身前的围裙上擦了擦手,笑眯眯地回:“给你留着的。”
隔壁桌坐着两个年轻姑娘,边吃早餐边聊天。
“这期的《在暮年》你看了吗?昨天又上热搜了。”
“肯定看了呀,这期是空巢老人,那个双眼失明的婆婆好可怜啊,看见她坐在破瓦房门口孤零零的样子,我顿时就破防了。”
“这个老婆婆也上热搜了,我看评论里很多网友准备给老人家捐钱捐物。《在暮年》这个纪录片确实很有意义,我每周必看。不过这一季好像快结束了。”
“啊~那下一季什么时候播?内容是什么?”
“这我哪知道。不过我关注了他们制片人的微博,说今天要去敬老院,估计下一季的主要对象还是老年人。”
“让大众的目光聚焦到这些孤寡老人身上,也挺好。”
慕青琴拿起勺子,舀了颗汤圆,缕缕白烟还冒着热气,她吹了几下,没着急吃,等着它散温,另一只手滑开手机屏幕,点进微博。
作为纪录片《在暮年》的制片人兼导演,慕青琴的微博粉丝有几十万,偶尔发些拍摄期间的日常,昨天也的确发了条博说今天要去敬老院。
评论排第一的网友问:“所以下一季的主题是敬老院的老年人吗?”
慕青琴想起刚才那俩年轻姑娘的谈话,打字回复:“不是哦。”下一季的主题在医院。
她将勺子里的汤圆送入口中,细腻软糯,芝麻香浓厚,一大口,超满足。
很快,一小碗汤圆下肚,慕青琴起身付钱,出了早餐店。
见慕青琴离开,有位年轻小姑娘不满地噘嘴道:“王婶儿,我比刚才那小姐姐来得早。你不是说汤圆卖完了吗?你不能因为她长得漂亮就给她开小灶吧,太偏心了。”
老板笑了一下,给小姑娘盛了碗豆浆,“哎哟,真不是我偏心,刚那姑娘……是有人打了招呼,让我特意留的。”
这会儿还早,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慕青琴在路边招了辆出租车,赶去敬老院。
这次去敬老院主要是和老人们聊聊天,收集一些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素材。
沈欢欢来得最早,她负责《在暮年》的文案以及其他文字工作,人有些内向加社恐,不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