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刘备是通过“组建流民武装”为发迹手段,幕后便难免涉及诸多难以启齿之事。
诸如官匪勾结(公孙瓒),官官相护(陶谦),任人唯亲(邹靖)以及蝇营狗苟(曹操)。不1而足。
这些上不得台面的糟心事儿,在官修史书中,自然是不能明言的。尤其考虑到《先主传》名为列传,实是本纪,那为传主“隐恶扬善”便更加无可厚非。
客观评价,刘备的出身不算太好,虽然顶着宗室虚衔儿,却1度沦落到“织席贩履”。
按照两汉制度,“商贾、巫医、百工”属于贱民之列,丧失了“良家子”的身份。换言之,刘备的出身地位,连董卓都不如。
汉桓帝末,(董卓)以6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魏书董卓传》
董卓在洛阳时,已被东都公卿,骂作“羌胡之种”;那刘备的境况,也便可想而知。
(皇甫)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从诸多记载中,可以看出,刘备为了脱离自己的原有阶层,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
刘备浴血疆场,视死如归,身负重创,命悬1线(见《典略》),但征战3年(184-187),也不过换来1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安喜县尉,还随即遭到督邮沙汰,再度流落江湖。
遇贼于野,(刘)备中创阳死(即装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典略》
在洛阳时,刘备可以说把能走的门路走了个遍,为了再度踏上仕途,可谓拼尽全力。
实际中平6年(189)的刘备,已经年近3旬,白身无依,1贫如洗,甚至可能因为“怒鞭督邮”的政治污点,处在“永不录用”的黑名单中。
如果不是因为同年(189)董卓兴风作浪,天下大乱,那刘备可能真的要孤贫终老了。
即使如此,刘备依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倾尽身家,回到洛阳奔走,最终通过曹操的门路,抓住了跟随毌丘毅募兵的机会,再入仕途。
陈寿所谓“先主折而不挠,终不为下”,恐怕意有所指。不仅是在概述刘备的半生戎马,也在隐喻其早年的坎坷波折。
(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蜀书先主传》
刘备对成为人上人、欲信大义于天下之追求,远超常人,在无数次人生低谷中,壮志依旧,奋战不休。
从这个角度看,刘邦的性格传承,在刘备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的评语,何其精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