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攻灭马哈木这一部,那对大明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
“若是可以,我现在就想北征……”
朱棣忽的开口,朱高煦听后却露出尴尬:“还是再等等吧。”
虽说国库有钱,但也禁不住那么花,朱棣闻言也只能压下心中想法,毫不在意道:“你若是无事,便先退下吧。”
“倒也不是没事,正有一件事要与父亲你商量。”朱高煦作揖道:
“蒸汽机的热效率已经足够应用矿坑之中,因此儿臣准备筹建蒸汽机工厂,然后将蒸汽机应用到矿坑之中。”
“相信您也知道北京时常被风沙袭扰,偶尔还会有大沙尘暴……”
朱高煦将植树造林的事情告诉了朱棣,另外也将煤炭走入百姓家的计划告诉了朱棣。
在朱高煦的设想中,大明的煤炭产量必须在十年后达到四千万吨,也就是当下产量的两倍。
以当下的人口增长速度来说,十年后大明人口估计能突破一亿。
届时,大明人均煤炭四百斤,基本达到了人口用煤的保守量。
在此基础上再提高产量,那基本就是工业用煤了。
只要煤炭足够便宜并容易获取,百姓就不会大规模砍伐树木。
这一工程,必须和西北、东北铁路结合到一起。
一旦西北和东北有铁路连接,那沿边的百姓就可以获得山西的便宜煤炭,自然不用砍伐树木。
不然一味的挖煤,但没有足够的运输力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朱棣倒是没有考虑的那么深,只是说道:
“你的想法挺好,但我从未听说有人可以把沙漠变绿地。”
“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朱高煦自信道。
“这件事你自己看着办吧,我不太懂这些,你放手去做。”
朱棣见朱高煦这么自信,也就不再多问,全权放手交给他。
见状,朱高煦也作揖离开了乾清宫,不多时乘坐步舆来到了北京城的春和殿。
郭琰带着朱瞻圻等人早早等着他,见他回来,当即上前迎接他。
只是面对家人的热情,朱高煦稍微寒暄几句,便让他们先去休息,并让亦失哈前去召见王甫。
不多时,王甫便抵达了乾清宫,而朱高煦也令人赐座。
“我召你来,是想询问你,这蒸汽机的工厂,是否可以从现在着手?”
“自然可以!”听到朱高煦的话,坐在位置上的王甫作揖道:
“除了最开始几台需要工匠手工精细制作,后续的蒸汽机,都可以用先前的蒸汽机调试后连接各类机器制作。”
“这点,我们在南京太学时已经实验过,每个月最少能产出十台蒸汽机。”
“如果投入一百万贯来扩大产能,那可以从中学生中招募工人,两年左右就能建成一座拥有三百台机器的蒸汽机工厂,年产应该不会低于五百台纺织、抽水、机车等机器。”
“即便后续蒸汽机热效率提高,也只需要更新蒸汽机车间就足够,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王甫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朱高煦,朱高煦闻言点了点头。
对于年产五百台机器,他并不觉得夸张。
至少在1712年-1800年间,英国在没有大量需求的情况下,都生产了超过2500台蒸汽机及各类机器,并且投入不如大明十分之一。
在高投入和高质量工人的操作下,年产五百台机器对于大明这个市场来说不值一提,但对于英国来说,只需要五年就能让市场饱和。
这样的市场规模,注定了大明在工业上一旦迈开脚步,世界各国都得成为大明的商品倾销地。
后世如此,这一世也是一样。
想到这里,朱高煦果断开口道:“我给你拨二百万贯,各类机器只要有用,不管效率尽数修建。。”
“你派人去考察山西、东北的矿场,看看他们的需求量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提升三倍就是朝廷需要的数量。”
“另外,蒸汽机车继续研究,在铁路铺设完成前,热效率能提升多少就提升多少,提前两年修建蒸汽机车的工厂与车间。”
话音落下,朱高煦眯了眯眼,放出豪言道:
“朝廷不能浪费辛苦开辟的航道,凡是太阳能照到的地方,都要有大明的商品进行流通。”
流感输液,耽搁了不少时间。
估计还有一周左右完本,完本后大概还有二十几章的番外和后记,下午更新在五点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