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游戏竞技>世界大案之人性的泯灭> 新中国第一份“通缉令”《1》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新中国第一份“通缉令”《1》(1 / 2)

1983年5月17日,公安部发布了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悬赏通缉令,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份悬赏通缉令,揭示了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通缉令背后的故事,虽然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呈现,却透露出血淋淋的惨案。

距离新中国成立已经过去了34年,为何建国这么久了才发出第一份悬赏通缉令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案情,竟能让公安部如此重视,发出如此具有分量的文件?

这个案子就是当年轰动全国的东北“二王”特大杀人案。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案件,罪犯手段残忍,杀人数量众多,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不安。公安部在此时果断地发出悬赏通缉令,不仅彰显了公安部门打击犯罪的决心和力度,也表明了社会对维护治安的强烈诉求。

东北“二王”指的是王宗坊与王宗玮这两位兄弟,他们兄弟俩可谓是罪恶滔天,令人深恶痛绝,死不足惜。

他们二人凭借着枪和手榴弹的威力,犯下了令人发指的命案,短短时间内,他们就打伤并打死公安和人民群众共计18人,其中竟有9人命丧黄泉,9人命悬一线。他们的凶残程度令人咋舌,短短7个月内,他们逃往了6个省份,先后5次从公安机关手中逃脱,这无疑是对公安力量的巨大挑战。

他们就像狡猾的狐狸,在黑暗中游走,每一次都能巧妙地逃脱警方的追捕。而为了抓住他们,出动了整整三万军警,这是怎样的一种决心和毅力?这些数字背后,是他们对法律的挑战和对人性的漠视。

究竟是何方神圣,让他们如此肆无忌惮?他们的枪支和手榴弹是从何而来?这些问题的答案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他们到底有多么可怕,才能引起如此大规模的追捕和对抗?

哥哥王宗坊、弟弟王宗玮,他们原本是家里的老二、老三。然而,他们的父母并非目不识丁的庄稼汉,而是教师。尽管父母都是老师,但他们却对自己的儿子过于溺爱,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并不重视。他们把孩子当成宝,舍不得打、舍不得骂,甚至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也会护短。就这样,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一步步将兄弟俩推向了犯罪的道路。

王宗坊从小就喜欢干些小偷小摸的事,他还在读小学时就与一帮扒手厮混在一起。他曾因为盗窃被抓过两次。直到1979年,他因偷单位东西被判了三年。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避免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王宗坊的母亲扮演了一个令人深恶的角色。当得知儿子偷窃的事情时,她弃学生于不顾,选择了帮助王宗坊躲藏,这无疑展现了她对儿子行为的纵容和漠视。她的这种行为,无疑使得儿子后来犯下那样罪恶的行为变得可以理解。

而弟弟王宗玮则与哥哥不同。他虽然没有做出像哥哥那样不光彩的事情,但他曾参军,并在工厂中受到同事的一致好评。然而,当他被指控犯罪时,父母和同事都表现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实际上,王宗玮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好人。他的表象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1976年,沈阳一个监狱丢失了三支五四式手枪,而王宗玮手中的枪正是这些被盗的枪支。他参军是为了躲避追查和偷拿部队弹药,这也暴露了他深藏的贪婪和狡诈。

在军队的四年里,王宗玮利用监管不严的机会,偷拿了大量的子弹,甚至还有五个手榴弹。他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军队纪律,也暴露了他的不负责任和粗暴。

从军队退役后,王宗玮进入沈阳的一个工厂工作。然而,他与哥哥王宗坊的关系使得他们重新回到犯罪的道路上。他们原本就有偷窃的习惯,有了枪支、子弹和手榴弹后,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所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大胆,最终犯下了第一桩命案。

1983 年 2 月 12 日,正值大年三十,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欢度佳节。

中午时分,沈阳空军 463 医院的礼堂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为了庆祝新年,医院组织放映当时风靡一时的电影——《庐山恋》。

就在医院职工和家属们沉浸在电影的浪漫情节中时,王宗坊、王宗玮两兄弟却在大街上游荡。年关将至,他们图谋干一票大的,以过个肥年。当他们来到 463 医院门口时,发现这里人迹稀少,于是决定进去偷窃。

他们蹑手蹑脚地潜入医院,撬开了小卖部的门,偷走了 1000 多元现金、几条凤凰牌香烟、几十包味精,还有锥子、钳子等工具。

正当他们准备离开时,医院助理吴永春发现了小卖部被盗的情况。他立即找到政治部副主任周化民,两人一同展开调查,发现了在外面鬼鬼祟祟的王宗玮。他们对王宗玮进行了询问,并查看了他的证件。

王宗玮出示了自己工厂的入厂通行证,上面有他的名字、照片、职务和车间信息。而正是这个关键的证据,让警方迅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当时,吴永春看到的是两个人,但现在只发现了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