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没有答话,半眯着眼睛去瞧人群当中的苟已,那位大腹便便的钦差,一看就不像好官。到口的话,又咽了回去,老人只道:“不知……小人不知。”
“你是不知,那坡后的人可知?”李光淡淡道。
谁知这句话就要了面前这群人的命,老头忙道:“没人,坡后没人!”他身后的村民也跟着闹起来:“没别人啦,没人!平宁村人都在这处啦!”
他们如此反应,更是此地无银,不打自招。李光冷哂,示意去一个人到坡后,将那暗藏的人拎出来。可没等他的人出列,坡后的人就自己站了起来。
“你这娃,怎么不爱听话呢!”老人一见着他从坡后走出来,又是急又是气,拍着腿不住叹气。那男子来到他身边,拉开他的手,无奈道:“阿爷。”“唉!”老人大叹一声。
吴皓实在无奈,解释道:“老人家,我们当真是钦差,不是坏人。”
那坡后走出的男子,瞧着年纪不大,安抚过村民后,折回身,面对李光等人行了个礼。这揖礼双手合拢后超前一拱,单单手动,腰挺得笔直。他道:“平宁村村民杨安君,见过大人。”
吴皓眼前一亮,“你读过书?”面前男子虽然穿着粗布麻衣,不像是读得起书的,但他不亢不卑,行礼间进退有度,不似粗鄙之人。
杨安君果然道:“念过几本。”他直言:“大人称是奉旨而来的钦差,不知可有凭书?”
凭书自然是有的,可不等吴皓回答,李光抬手把他制止。他摇了摇头,虽然不懂他是什么意思,吴皓却也听得进话,退后一步,示意他来。
锋利的眉眼下瞰,李光问道:“你是平宁村人?”
“正是。”
一声嗤笑,李光道:“平宁村村民都聚在这里,为何独你一人躲在坡后面?”
他话中的鄙夷如此明显,杨安君蹙眉,停了半晌,还是答道:“我躲在暗处,如果来的人心怀歹意,至少能留下活口,日后伸冤御状都能告得。”
“就你告得,别人都告不得?哼,贪生怕死之徒。我且问你,这老人脱口就叫我军爷,是你说的吧?”
“是我。”杨安君先答后道:“我虽然不在意军爷如何看我,但事情总要理清楚。这状告一途,尤其民告官,其中困难军爷自知。我平宁村并不富裕,亲属友邻都甚少出门,别说状告,就连衙门方向都摸不准,要如何上路?何况……”
看一眼吴皓,又瞧苟已,杨安君挪开视线,“何况我之亲属友邻,个性淳朴温和,要是碰到好人便罢,倘若遭了歹人,怕是冤苦未述,就会被骗得丢去性命。”
“舌尖嘴利,无非是想讲你最有用处。”李光摆手,不再谈这事,“你是如何看出我们身份?”
“其实不难。军爷穿着虽然普通,但并没有刻意遮掩,无论用刀或马匹,都十分统一,没有哪家盗匪会有如此的规制。”
“仅仅这样?”
杨安君沉默。
李光的刀还没有归鞘,这表示他没有信过自己。这一群人中唯独面前这位,手握利器,如果他不相信自己,那村民的安全……并不妥当。
思虑再三,杨安君突然低下头,深深地,郑重地,朝李光作了个揖,坦白道:“我并不能确认各位的身份,实际只是……赌一赌。”
赌上一赌,这话倒是耳熟。自家小公爷就时常会讲。但那是他成竹在胸,还要懂得谦逊谨慎,这穷酸书生怎么比得?
李光无视,或者说蔑视地,将目光掠过杨安君卑屈的脊背,停留在他身后战战兢兢的村民身上。
这群人很紧张,不禁忧心身家性命,也忧心着面前这穷酸书生。瞧上去,倒是挺得人心。
将刀插回鞘内,李光拿出随身的令牌。“你既然是书生,就该去过学堂,这军牌你可认得?——不管你认不认得,”李光收了牌,侧身让出苟已,“那位吴大人说得不错,我们确实是军队,奉旨前来救灾。粮药和马匹都在后边,这位是此行的钦差大人,又是刑部侍郎,专为你太原布政使而来。你懂我的意思吗?”
杨安君微微睁眼,连声音都拔高了些,“刑部侍郎大人?”
李光暗道,这书生瞧着倒是对官职划分有些认识。应该也能懂得自己话中的含义。
果然,当苟已表明自己身份之后,原本心有狐疑的杨安君,及其身后村民,顿时都露出喜色。
对视一眼,平宁村村民齐齐跪了下来。
“求大人为我们做主啊!”
笑起来分外和蔼的苟已,快人一步,亲手将那老者托起,三言两语之间,就和村民打成一片。
杨安君独自站在一旁,李光冷眼扫过时,并不将他放在眼里。
山雨飘摇之际,为官为民,当各司其职。这头意外牵出那太原布政使的马脚,想来先行的公爷,应该也抵达太原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