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镇邦却有另一番见解,目瞪口呆地道:“皇上,若再试一番,王牌火枪手之名,指日可待。”
被此言一激,李安心头泛起涟漪,果然,下一轮进步显著,十枪中得五枪,堪称王牌火枪手。但随后几轮,成绩始终徘徊在五中至六中,欲达七中之境,实属艰难,六中亦非易事。
众时辰练射过后,李安心头之激情渐退,深知强弩之末难再振,不免有些兴趣索然:“汤镇邦,此山中野物颇丰?”
“皇上,山中野兽种类繁多,尤在深秋,肥膘已足,待冬日降临前备。”
汤镇邦亦是兴味盎然:“臣下所建火枪卫中,多有善于弓猎之人,今有玲珑枪助威,定能收获颇丰。待臣下稍作准备,明日破晓,即可入山。”
于是李安,弃靶而去,对狩猎之事兴致勃勃。
又过目了火炮新改良之物,同样采用预制式炮弹,但因其重若巨石,不得不弃用弹夹。此炮,遂名玲珑炮。
傍晚时分,匆匆于机关司用餐,李安遂下令于在座官员:速生产玲珑枪及配套丹药,优先装备龙枪卫;玲珑炮与炮弹,亦须速加生产。
此时代,所谓大规模生产,并非机械重复之作,而是在各种配件上运用模具,浇铸零件初形,再由铁匠精磨,终成组装。
尤其是枪膛,炮膛,制造时分外讲究,选料上乘,锻造精细,以防炸裂。子弹亦复如是,每一发均需匠心独运,层层验合,以免战场上一失,成为己方之祸。
为应对战云密布之时,需火速扩充铁匠之数,兴建锻炉无数。幸得郭彩莲出落之女子,机关司早已广纳艺高人胆大之工匠,数以百计。再辅之以兵部兵器司、工部治炼司之旧有匠人与锻造设备,千余熟练之手方可得以集结。
然而,玲珑枪乃精工细作,鼎名炼铁之师亦需慎思细琢,方能逐渐驾驭其制造之道。实践证明,一支玲珑枪需耗匠人半月功夫,哪怕优化流程,排成生产线,十把玲珑枪亦需十工匠,搏日十日方成。意味着,若要全力铸造玲珑枪,纵有千匠,每十日亦仅出千支。至于玲珑炮,更是庞大之工,所有材料俱备下,亦需三百匠人方能铸成一门。
李安之策,即是广召人手,面广邀天下聪慧少年男女,使之参与其中。
各人只需精通一道工序,练就一环,专注一艺,便可。
此流水作业,虽非短期内可完善,弹药制造尤需巧手之年青人加入,借助新创工具,以便捷之势完成。
故此,战事之初,依赖老匠人之技,传统手艺,逐一锻造。
李安下令,三月之期,须造成六千支玲珑枪,百万玲珑弹,又须铸百门玲珑炮,万炮弹。
资源调配,机关司将直接于工部申领,工部负责筹措与采购。
而龙枪卫,仍旧练习火绳枪,待装备完备,即整千户之数,先行北赴辽东,听命于刘破军。信赖届时,玲珑枪之助,龙枪卫之威,定能媲美王牌军团。
守城之战,其能发挥巨大,而这支军队自筑基之日起,便属精锐,非但远攻卓绝,近战亦强不减。汤镇邦从不曾懈怠于近战、越野、体能等诸般训练。
玲珑炮亦然,每凑足十门及配套炮弹,分头运往前线,刘破军自会妥善部署。
信其必对这些新奇之兵器越发情深,如奏报所言,他甚爱那些助他扫清敌探、武艺超群之士。
工作一经安排妥帖,机关司便在李安之令下,与京城朝廷中的工部户部联动,开始了大规模铸造利器之任务。
此等生产,日金耗费,数以万计。然李安胸有成竹,仗着那些积累民脂民膏,又怯战之财主们支持,金钱似乎不足挂齿。只要战事一胜,何惧微损?战败之敌,自可取之以偿。
至于那一亿四千万两援款,李安更无半点忧虑。那些世家大族、地主阶层之代表既已首肯,定不会言而无信。不是他们皆守信之辈,而是知晓,此时此刻,不得已也。
在如今这个时代,胆敢公然施展诳君欺上之计者实属罕见。盖因欺君罪名,后果严重,轻者家破人亡,流放边陲;重则头颅落地,乃至九族联坐。故此,于这风云变幻之际,众人尚未敢贸然行此短智之举。
破晓将至。
李安拉着许久未见、彻夜沉醉于荒唐之事的郭彩莲,共踏青山绿水,以寻片刻闲情逸致。伴随左右者,乃三十余名身手不凡的御前侍卫,以及数百武装火绳枪及试验性的玲珑枪之龙枪卫。此外,不可忽视的,还有四位日渐娇艳、武艺与技法双双精进的侍女。
李安骑着骏马踏雪,手握十余斤重的玲珑枪,对身旁装扮如俏丽村姑的郭彩莲谈道:“细观此枪,士卒若长久负重,臂力必定不支。如若用一布带,横贯胸前,可省力不少。又如子弹藏匿之处甚是不便,若有腰带,上缝数袋,既可置弹又可插夹,转瞬间弹药装填,便利非常。况且,肩背之间或可再添布带,多载弹药数十枚,哪能每人负百枚而徒手执匣乎?”
郭彩莲冷淡回应,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