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想方设法的给学校增加学田,以供养师生。
赵煦提出的这个设想,在提出开始,就得到了朝野内外的一致支持。
同时,这也是两位宰相,拿着自己的名声担保的政策。
赵煦当然不会辜负韩绛和吕公著了。
不过呢…
兴学归兴学。
重点放在哪里?赵煦是有自己的主见的。
虽然在一开始,肯定得将大部分资金用在国子监、太学。
但这里面也存在着,浑水摸鱼的空间和挂羊头卖狗肉的可能性。
“这笔钱,朕估算,应该起码有三百万贯!”
“足可在太学、武学、算学兴建数十个学舍,建立上千个斋舍,给数以百计的师生,提供奖学金支持!”
“此外,应该还能剩余不少资金…”
“朕打算,将之用于在太学、国子监里,支持一些游学一类的课外项目…”
“让太学生们,也能如当年的安定先生、濂溪先生、横渠先生门下的学生一般,游历天下,与天下名士、大儒交流、切磋!”
赵煦说着,就摩挲着双手,一脸真诚与向往。
左右官员,特别是经筵官们听着,纷纷俯首而拜:“陛下圣明!”
赵煦微笑着,享受着群臣的恭贺。
然后,他就看向吕大防,道:“吕卿!”
“臣在!”
“朕听说,卿弟吕大临,曾在横渠先生、明道先生以及程讲书门下求学?”
“确如陛下所知…”吕大防抬起头来,不太懂赵煦的意思。
“朕想将令弟招入京师,至太学之中,担任博士,不知爱卿以为可行否?”赵煦微笑着问道。
“陛下厚爱,乃臣弟之幸也。”吕大防躬身再拜。
虽然不知道,官家为什么想要将他那个天天沉迷于金石学的弟弟招入京城,还要除为太学博士。
但,吕大防知道,这是他弟弟为数不多的机会——吕大临,当年因为横渠先生的行状一事,而备受横渠门下指斥,从此就郁郁了。
开始沉迷于金石学这种在外人眼中玩物丧志的东西,整个人也变得颓废起来。
在他看来,若吕大临入京,进了太学,多少能改变一点他的生活状态。
最起码可以让他积极一些。
却不知,赵煦就是看准了吕大临在金石学上的造诣和研究,才要将其招入京城,送到太学的。
让吕大临去太学,并不是让他去教导太学生们文章经义的。
而是让他去做一条鲶鱼。
把太学的水搅浑一点——别整天抱着一千多年前的那些经义研究了,咱们来研究一点更古老的东西吧。
比如说,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一旦太学生们开始研究青铜器的铭文,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就随之扩展开来了。
太学之中,顺势建立各种兴趣爱好的社团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太学生们,一旦有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
那他们中,出现郦道元、徐霞客、沈括的概率也就多了。
同时,混乱的太学,也将给赵煦提供一个介入的机会——到时候,他也差不多该亲政了。
亲政后,自然要完全掌握太学、武学、算学这些培养人才的中央学府。
一直在旁边观察着的吕希哲却在这个时候,想起了一个事情,忍不住问道:“陛下,所得钱款,三百万贯供两宫,三百万贯用于兴学…靖安坊所剩之钱,不过七十五万贯了…”
“会不会不够?”
赵煦笑起来。
“怎么会不够?别说建一期这两百二十五套宅子,便是二期三百套宅子的资金,都是绰绰有余了!”
哪怕,汴京的工钱高——基本上,一个青壮每天工钱都是百钱起跳,有技术的泥瓦匠、木匠两百钱都不止。
可,房子这种东西,在任何时候,建设成本都是最低的。
户部的章衡,早就给赵煦算过账了。
七十五万贯的资金,足够完成靖安坊的一期工程,以及全部的园林、绿化和学校的建设需要了。
“还有二期?”所有人都是吃了一惊。
“二期有三百套?”
“既有了二期,那会不会有三期、四期?”很多人都在心中想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