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电影放映结束。不出李易所料,这部电影,国内的观众反响可能不及《岁月神偷》,可是外国观众的反应却要超出《岁月神偷》不少。不要以为西方观众就是家庭情感很大条的粗人,尤其是在意大利这样一个儿子永远念叨妈妈做的面条、爷爷时常成为邻家小孩教父、对个西西里老电影放映员都能无比怀念的细腻艺术国度。生活里的互助互爱、亲人间的嘘寒问暖,其实或许本就是日常的一部分,只不过在忙碌中暂被忽略,可当这一切汹涌于银幕上时,没有哪颗心还能继续冷漠,没有哪双眼还能不帮助身体挥发水分。其实《岁月神偷》这样的电影,本来也同样的在这里能有不错的反响,只不过,因为《岁月神偷》港岛独特的那个时代的文化太过浓郁,里面的很多元素,让一些人有些云里雾里,所以才会反应比较一般。可是《桃姐》不同,虽然也是讲述的港岛的故事,但是更多的聚焦在老人,佣人这个群体。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他们的老龄化实际上比起港岛,比起华国国内还要更加严重。所以,反倒是能有更深刻的共鸣。在《桃姐》展映开启之后的几场,几乎是场场爆满。更有外国记者当场泪崩!因为养老这个话题,放眼全世界都是大同的,甚至于可以说,外国这类的情况更突出。或许在经济上,外国的那些老人,他们会比港岛那边要好一些,可是在情感上却缺失的太多了。所以《桃姐》的场刊评分比《岁月神偷》要高不少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桃姐》的背景是港岛,而且年代比之《岁月神偷》更近一些,所以,很多港岛影评人,媒体人,对这部电影的感触要更深刻一些。毕竟,《岁月神偷》讲述的是比较笼统的概念,感叹岁月,回忆往事。如同一张张老照片一般,让人嘘唏,而《桃姐》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当下。如果说《岁月神偷》里面的爱情,里面的罗家一家人的经历,可能会让一部分有着类似经历的人,感慨万分,情感上有很大的共鸣。可是同样的《岁月神偷》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独属于港岛的往事。可是《桃姐》不同,虽然讲述的主角是佣人桃姐,可是实际上,延伸出来的东西却是“老无所依”的话题。而每个人都会老去,每个人都会有那样的一天,那么自然而然地对这部电影就会有更多的感触。《电影周刊》的主编,周清泉第一时间就写了一篇感慨良多的影评发回了国内。“《桃姐》——老无所依和安享晚年!”“每一位老人都想能够安享晚年,快乐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大趋势,养老这个话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及其关注的话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所依《桃姐》以其说讲述的是佣人的晚年,倒不如说是在讲述一个老有所依的故事。对于老去的人们而言,晚年的时候,有子女陪伴左右,是让人羡慕的事情。可是有很多老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享受这种待遇,只能去养老院。《桃姐》里面,老人院院长说,现在老人院开遍港岛,和便利店一样多。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巨大的悲哀。我们都明白,对于老人而言,如非实在没办法,没有人愿意去离开自己的子女住进老人院,每天看着一个又一个的老人离开,仿佛在倒数着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残酷的事情。《桃姐》这部电影我想之所以明明看起来很平澹的剧情,没有刻意的扇情,没有刻意地营造催泪的氛围,却依然让观影者潸然泪下,就是因为这部影片,让人感受到爱的流动,也让人看到了老人在养老院的孤独与凄凉。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桃姐是家佣,在梁家做了60年。她一直把梁家的老老小小当成是自己的亲人,尽心尽力照顾她们。可以说,桃姐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梁家,她没有结婚,没有儿女,她从十三岁开始就在梁家当佣人,一直到六十年了,她做不动了,才卸下了佣人的活计!她其实早就已经成为了梁家的一部分,梁家从上到下,对于桃姐都是那样的亲切,他们的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之中,都留下了桃姐的印记。可因为桃姐没有嫁人,没有儿女,所以晚年后只能住到养老院。索性,她的晚年生活,至少还有罗杰的照顾,仿佛冬天里出现的太阳,暖洋洋的。她和罗杰的是主仆关系,但两人的感情,情同母子,尽管在桃姐好的时候,她们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交流,可是多年下来,两人都已经习惯了彼此,也许不是因为不想多交流,只是因为彼此之间已然默契地超越了母子关系,罗杰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桃姐都能明白。桃姐没生病之前,罗杰过得是大少爷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简单的洗衣机都不会用。桃姐生病后,罗杰的生活突然就变得一团糟了,这才更让他陡然关注起来,这个看着自己长大,这个陪伴了自己童年,陪伴了自己少年,青年的老人,原来早就已经刻进了他的所有记忆里。他开始笨拙地学着照顾桃姐,给她煲汤,尽管不是那么好喝,带她看电影首映,给她夹好鱼肉放在碗里。他一有空就去看桃姐,陪她一起聊天。桃姐病重,桃姐坐在轮椅上,他推着晒太阳。桃姐这一辈子没有儿女,罗杰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让桃姐在晚年弥补这个缺憾,因为桃姐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了梁家。所以最后他给桃姐养老送终,罗杰的姐姐自愿支付桃姐百年之后的开支。桃姐曾经照顾罗杰中风的奶奶,罗杰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