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历史军事>父可敌国> 第一零六三章 云南有好盐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零六三章 云南有好盐(1 / 2)

其实说实在的,狗大户们已经赚了大钱,被老六养刁了胃口,自己已经有点儿看不上西南的这些陆上生意了。

比方说茶马贸易虽然也是贸易,但运力的局限就决定了,茶马贸易永远无法与海上贸易相比。

当然将来打通了出海口,又另当别论了…不过那是后话。

可跟着他们吃饭的人多着呢,手底下还有的是人等着发财呢。何况越是家大业大越要分散风险,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然哪天王爷罩不住了,朝廷重新海禁,他们就得喝西北风去。

这也是他们如此热衷于,王爷的重商主义的原因。唯有扭转了重农轻商的顽固思想,才会避免生意再大,也会被朝廷轻易拿捏的可悲局面。

“眼下还不是茶马生意扩大规模的时候,得等到朝廷收拾了麓川,修好了路设好了驿站,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才是大张旗鼓干起来的时候。”朱桢便逐条分解道:

“滇铜也是此理,东川那边还没太利索。因为铜矿的事情,那边土司去年闹的也最凶的,年底本王召见都没来几个。我看他们现在可能没了造反的胆子,但肯定敢于拦路抢劫的。而且去年他们损失那么大,今年一定会拼了命的找补回来,抢的肯定更凶。”

“加上路也没修好,炼好了铜,也很难运出来。所以铜矿也要先放放。我们还是先搞井盐吧。”朱桢说着沉声道。

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制成的盐就叫井盐。

世人皆知四川出井盐,然而云南的井盐丝毫不逊色于四川。而且滇中、滇南、滇西皆有盐井,号称滇中九。不但产量大,品质也十分优秀…

云南所产的滇盐雪白细腻,口感也更好,所以比海盐畅销,很受内地民众喜爱。盐商们自然也对其趋之若鹜。

狗大户们也都很心水,谁不想在海商之外,再多个盐商的身份呢?

“怎么搞,开中吗?”程前试探问道。

“对,开中!”朱桢重重点头。

中盐之法,军守边,民供饷,以盐居其中,为之枢纽,故曰开中。

洪武三年,因山西等边地急需军粮,当时的山西参政杨宪募商人输粮换取盐引,凭引购盐运销于指定地区,解了大军的燃眉之急。从此开中法便成了朝廷的常用工具。

云南运粮困难,朝廷压力很大,商人们的力量加进来,帮着朝廷输粮,可以大大减轻官府的负担。

“当然,你们输粮同样很困难,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不过你们可以换个思路,同时在云南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以便更多地获利——此乃商屯之法也。”朱桢又介绍道。

“这个方法好!”众大户不禁赞道。

罗贯中摇头晃脑:“孔子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

“瞧瞧,咱罗老师就是有文化。”朱桢笑着给老宝贝点了个赞。

“可要是我们招募长工来了,看到王爷给移民的政策这么好,跑掉了怎么办?”有人出声问道。

“跑掉就跑掉了呗,肉烂在锅里,只要别跑出云南就行。”朱桢却不以为意的笑道。

“哈哈也是,就当帮王爷移民了。”大户们也很看得开,当有了更高的追求,人就不会锱铢必较了。

“你们可以跟雇工签订合同,他们要是眼红,几年期满后可以落户留下来嘛,你们再招一批就是,反正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人。”不过朱桢还是给他们支招道:

“这边官府所有的政策优惠,都是以落户为前提的。你们带他们来了,先到官府报备一下,他们没恢复自由身不能落户,不就得了?不过官府只保护最长三年的契约,三年一过人家就可以落户了。”

这也算是在官府、百姓和商人间,达成一个相对都能接受的平衡了。不过这就要求大户们年年往云南招人…但这不正是朱桢想看到的吗?

“王爷要多少粮食?”顾元臣问道。

“当然是多多益善了。之前户部所奏滇盐法是输米两石,给一小引盐引。被本王驳回了。最终定为输米一石给一引盐引。”

“这么优厚的么?”众大户不禁欢呼起来。《开中条例》规定,按照路途远近,输米五石到一石,给一盐引,也就是一百二十斤。朱桢给他们的,确实是最优惠的条件了…

当然,盐引只是购销运输食盐的凭证,购盐时还得用钱买。但盐引本身就是珍贵的有价证券,因为没这玩意儿,你卖的盐就是私盐,被抓住是要砍头的。

所以王爷订的这个价,实在是太良心了。

要知道,往甘肃输米两石,才能换一引淮盐盐引。而滇盐的价格,是淮盐的两倍…

“那还不得把盐课司挤爆了?”众大户说着又替王爷担心道:“就怕王爷到时候给不出那么多盐。”

“放心吧。不用担心我给不起盐。我告诉你们,铜矿也好,井盐也罢,蒙古人连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