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塞河,有两条源流,一是大叶尼塞河,一是小叶尼塞河。两河于克孜勒附近汇合后称叶尼塞河。
小叶尼塞河发源于唐努乌拉山,在大明叫唐努乌梁山,乌拉是俄国人改的。
就是发源于大明的唐努乌梁海省。
唐努乌梁海,是最后一个离开祖国怀抱的国土,别小瞧这块地方,这个地方有储量世界上排名前几的煤炭和铁矿。
大叶尼塞河发源于东萨彦岭的喀拉·布鲁克湖,这里曾经是喀尔喀部的祖地,喀尔喀部被大明灭了后,他们的祖地自然就属于大明了。
其实,从法统上来说,整个西伯利亚和中亚的法统,在蒙古,无论是明清都继承了蒙古人的法统,是完全应该享有这一片地区的主权的。
可惜,世界规则改变了,法统这一套不管用了。
汇合后的叶尼塞河,从南向北流,最后注入喀拉海的叶尼塞湾,就是注入北冰洋。
唐努乌梁山,属于阿尔泰山。
大明计划,穿过两片阿尔泰山脉中间的荒漠,引河流向南流,流入西域。
中华江是走塔里木河-疏勒河-大通河。
叶尼塞河则往南引,主要是连接疏勒河和弱水。
有地理专家认为,连接弱水太远了,需要极长的人工河,会出现巨大的变故。
不如连接科尔布多河,扩大科尔布多河的流域,将科尔布多河推入弱水。
这样还能富饶蒙古高原,加高北面山脉后,蒙古省气温能提升两到三度,整个气候都会变化,有了丰沛的水资源,无论是继续放牧,还是搞农耕,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这样蒙古省,也不至于被彻底荒废,变成无人区。
可是,想富饶蒙古高原,就需要两条大小叶尼塞河同时注水,将两条叶尼塞河同时改道,那么北方冻土区的自然环境肯定要遭到大规模破坏的。
再说了,整个蒙古省,景泰五十九年时,人口将将三千万人,这两年人口净流出超过一千五百万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就算把蒙古给搞富了,流出去的人也不会回来了。
朝廷的意思是,维持科尔布多河原样,人工开凿出一条新河,直奔弱水,扩大弱水流域,将弱水制造成西北第二条大河。
不动中华江的部分,也就不连通疏勒河。
因为中华江经过这些年发展,已经很平稳了,经过水利专家测算,如果给中华江增加水的话,可能造成下游泛滥,影响上百万人的生计。
扩大弱水,将弱水变成南北流向的大河,再转道途经陕西、山西、河北,汇入渤海省和黄海省,最后出海,变成一条长河。
其实,朝廷的地理专家错误估算了叶尼塞河的流域。
叶尼塞河的水域来源,一个是源头水源,另一个则是沿途的雪水融化,再加上地处寒冷的北方,蒸发量低,造就了这条水域巨大的叶尼塞河。
所以朝廷的地理专家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条河南引后,能濡养整个西北,甚至可以滋养河北。
其实是错误的。
没有了冰雪融水,再加上气候变暖高蒸发量,叶尼塞河的流域会大大减少的。
还有,和勒拿河一样,要经过庞大的戈壁和蒙古高原,才能流入西北,真正连通弱水,还会剩多少水呢?
景泰六十三年时,有专家提出来,可当时已经动工了。
水利部查缺补漏,想从捕鱼儿海引水,扩大色楞格河的流域,让色楞格河先翻越杭爱山、再翻越阿尔泰山、最后翻越阴山,进入宁夏。
当时老皇帝震怒,如此巨大的工程,怎么会出现如此重大的纰漏?将专家都给砍了,包括批复的官员杀了的杀,流放的流放,杀了一百多个人。
如果增加色楞格河工程,造价要增加60亿以上。
这样的话,一条叶尼塞河是不够引水的。
需要从鄂毕河引水了。
细琢磨之后,水利部是被魏国渗透了,魏国不愿意救伊国和许国,想让中亚继续干旱,所以就想办法让大明引水工程出错。
其实,引鄂毕河水进入西域是最方便的。
直接扩大额尔齐斯河就可以了,将乌伦古河老河道利用起来,连接中华江的人工河,给疏勒河注水。
走大通河-洮河-渭河,在渭河转道,北上给无定河和汾河注水,就能濡养整个山西,同时,汾河连接永定河,河北的水也就来了。
但这里面还有一个国际问题。
就是一旦大明用了鄂毕河的水,像缺水的伊国、许国立刻就会和大明离心离德,别忘了,大明占据的兴都库什山脉,可是和两国接壤的。
所以,中枢只想利用好国内的两条大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
已经开工三年了,很多河道都修完了,就等上游放水呢,这个时候返工,几十个亿就打水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