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学改为小学。”
“民间各村,必须最少有一个小学,数量不限,鼓励民间大户人家,出资办学。”
“争取让所有孩子,人人都能上学,是必须上学!”
这一点朝臣上下都非常支持。
“明年开始,内帑出一千万,中枢出一千万,用作教育资金。”
朱祁钰道:“学生用的教本,最好人手一套。”
“最好每个小学都有乐器教室、绘画教室、机械教室、实验教室。”
“要有大操场,用作体育运动、练习骑马。”
“必须要有图书馆,课外读物最少有一千本,少的就让富户捐,简单的经义,必须放在图书馆里。”
“并严格限制,报纸上的不良信息,进入校园。”
“像乌斯贜、青海刚刚并入大明不久的省份,要扩大社学数量,让孩子们说汉话,不许再说臓文和蒙文。”
朝臣又增加很多建议。
“朕觉得,最重要的是提升口才。”
朱祁钰认真道:“你一肚子本事,却说不出来,有什么用?”
“陈嘉猷带来的西夷,朝廷刚安置了工作,他们就如鱼得水,原因是什么?”
“会吹牛!”
“他们有多大本事朕不知道,但吹牛个顶个的厉害!”
“这就是口才!”
王复哼了一声:“那种华而不实的人,要他们有什么用?陛下若让天下孩子变成那般,那岂不遍地是骗子?”
“朕没说是都要会吹牛,而是会表达,勇于表达、善于表达。”
“明人是什么性格?内敛、踏实、勤劳。”
“再看看西夷,他们是开放、会吹牛,嘴上功夫了得,落到实处能有十中一二就不错了。”
“但给人的观感却是,他们很全能,什么都会。”
朱祁钰道:“所以,朕希望孩子们,会表达,但不能过于浮夸,像欧罗巴人就浮夸,这一点不可学。”
朝臣琢磨着皇帝这番话。
“陛下所言甚是。”
边永出班:“微臣安置欧罗巴人才的时候,他们吹得天花乱坠,结果落到实处,真的不行。”
“但咱们的工人被他们唬得一愣一愣的。”
“然后顺着人家的思维走。”
“这点是优点,同样也是巨大的缺点,华而不实,成不了大事。”
朱祁钰却认为,老实人最吃亏。
不会表达的人处处吃亏。
但是,那是人家的体制决定的,他们什么都要需要用嘴说,而不是应试教育,就造就口才好,华而不实。
这年代还算内敛的,越发展越能吹牛,其实满肚子是屎,狗屁不是。
“升教育司为教育部……”
话没说完,就遭到群臣的反对,一旦变成八部,行政成本直线提升,教育司已经够用了,不用再多一部了。
问题是教育变部,农业是不是要变部啊?商业司呢?垦殖司呢?
“罢了。”
朱祁钰息了这个念头:“兵部下设陆军司和海军司,这一点没异议吧?”
韩雍表示没意见。
议论一番后,马昂忽然笑着问:“陛下,您觉得中国画和西洋画,哪个更好?”
“若朕看,自然是咱们的画寓意更深。”
“但西洋画更加易懂,民间百姓更喜欢。”
朱祁钰笑着拿出一本奏疏:“这是李匡给朕上的密奏。”
“西洋画在民间快速发展,李匡认为名字不合时宜,该改名为东北画。”
“毕竟东北是一块新地嘛,历史短暂,除了辽金,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就得人造历史嘛。”
“他就想着,把西洋画变成东北画。”
“给东北创造出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让生活在东北的人知道,他们的祖先就是汉人,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来。”
李匡的奏疏在朝臣中传阅,李匡更贪心,要把西洋画的一切都吞进去,起源彻底改了。
若有人不信?那就让所有孩子们玩命学,把东北画发扬光大,过个几百年,不信也不行了。
重点是,皇帝手里有一些西洋名画,只要赐给东北,那么就有源头了。
“朕以前没发现,这李匡是个营销天才啊。”
“以前朕还觉得他只会打仗。”
“没想到,在东北几年,把东北旅游做起来了,现在开始给东北创造历史了。”
朱祁钰摸着下巴。
其实东北六省发展很快,人口突破了1.3亿,但李匡和赵辅都不知足,六省养活三亿人不成问题。
“陛下。”
姚夔晃晃悠悠站起来:“其实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的,不是李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