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都不希望太监掌兵权。
反对最激烈的是勋贵。
一旦太监掌兵权,本就蛋糕不多的武将,就更吃不到饭了。
耿九畴瞳孔微缩,姚夔想拉拢勋贵?
他发觉王复不是小白兔之后,开始向于谦靠拢?想借于谦的势,拿下首辅的位置?
因为,驱赶太监之后,自然会有人为于谦鸣不平的,毕竟陈友案发生后,有御史弹劾陈友功劳造假云云。
尤其陈能,恬不知耻的弹劾秦纮,引起都察院的反击。
御史纠察天下,连皇帝都敢骂,凭什么不能质疑陈友的功劳?
陈能这蠢货,点燃了都察院的怒火。
顺带着的,因陈友案而被贬谪的于谦,就显得十分可怜了,所以民间出现同情于谦的苗头。
这是一步妙棋啊。
刚斗倒于谦,就开始拉拢于谦,对抗自己战壕里的战友王复了。
这才是政治斗争,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只有利益。
可是!
耿九畴却摇了摇头,觉得姚夔过于明显了。
盖因,于谦有大功傍身,连皇帝都不敢他,民间盛传他是当代郭子仪,当代岳飞。
这样的人,和皇权天生矛盾,皇帝根本就不信于谦,一点都不信。
皇帝用陈友案,拿掉了于谦的首辅位置。
就是因为他不信于谦,他不在京师,担心于谦被天下人加持,来抗衡皇权。
所以,在南京不停跟于谦斗法,拿掉于谦的权柄。
当然了,也点到为止。
因为,于谦有金身,不破于谦的金身,就伤害不了他的分毫,反而会让自己名声崩溃。
姚夔这蠢货,明知道皇帝在防备于谦,却开始拉拢于谦为己用。
完全忽略了皇帝的存在。
别忘了,这朝堂做主的人是皇帝啊,他不满意谁做首辅,你永远都上不去。
你拉拢于谦,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只会便宜王复。
耿九畴看了眼王复,这人运气是真好啊,次辅的位置,估计就是伱了。
王复更坏“太监掌权,乃权宜之策,而朝中又有妖风而起,姚阁老要查,就查一查吧。”
你要拉拢勋贵,那我就助你一臂之力。
他和姚夔是一派的,两个人私交甚好,倒于的时候,勠力同心,转眼之间,他就踩了姚夔一脚。
姚夔陷入深思,该不该拉拢于谦?
于谦,是皇帝的大忌。
可现在王复明显有争权的意味,皇帝看好的首辅人选,明显是李贤。
他若不争,就没有机会了。
他年过五十了,外放督抚也没机会了,而现在借着斗倒于谦的余威,他还能争一争。
若再不争,就彻底没机会了!
争!
姚夔发狠。
俞山和俞纲,就瑟瑟发抖了,他们也是阁臣,但这种高端局,他们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
诸多重臣,目光闪烁,围坐看戏。
而居家的于谦,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家研读兵法,并编纂一本《兵法汇编》书籍。
“父亲。”
于康恭候在书房外,得到允许后才进来“父亲,儿子听说姚阁老为您鸣不平呢。”
于谦瞟了于康一眼,这个养子,如今已是彻头彻尾皇帝的人了。
不然,皇帝离京,却让他掌九门提督府的兵权,说明极得皇帝厚爱。
“鸣不平?他斗倒了我,现在又为我鸣不平,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吧?”
于谦停下笔墨“为父退下首辅之位,朝野之间为父说情的人太多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为父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姚夔这个时候为我鸣不平,估计是想争一争首辅的位置。”
“朝中党争,如何涉及到了我家中?”于康松了口气。
在皇帝离京之前,秘密诏见了于康,叮嘱他,切勿照顾好他于谦的身体。
这番话,越琢磨越有不同的含义。
照顾也好,谋害也好。
于康终究是于谦的养子,只要父亲不造反,他就不会动手。
反正到现在,他没收到皇帝的密旨,显然皇帝没有铲除父亲的意思,而姚夔鼓吹于谦,怕是父亲又要复起了。
“这算什么党争?无非是争权夺利罢了。”
于谦放下笔,站起来背负双手,冷冷道“姚夔利欲熏心,欲用勋贵来夺得首辅之位,却忽略了陛下的心思。”
“陛下要用李贤做首辅,因为李贤做过督抚,督抚一方时政绩卓然,陛下希望日后的首辅,由督抚出身,只有在地方做出大功绩的人,才能出任首辅。”
于谦看得通透“所以,为父败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