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玄幻魔法>演变战役> 第一百七十章:尾声(二)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章:尾声(二)(1 / 2)

“叮铃~”

安上小铃铛的面点摊推过青砖铺设的平整路面,道路两旁规整的建有青砖绿瓦的房屋,

“包子、馒头、鸡蛋———”

“咸菜烧饼———”

“叮叮当~”

面点摊驶过的路上,到处是掺杂口音的叫卖,密集的人潮往来,这些人穿着各异,大半是灰色或蓝色的麻布衣裳,剩下的统一着款式大差不差的灰黑制服,制服胸口缝有标签:

零一一造船厂/徐布;零零五造船厂/高灿海:

零零二制盐场/马栅常。

这里,俨然是座繁华的港口城市。

十多年前,陆大古领着黄巾军打来,杀齐王、灭齐国以后,在齐地停留了整整一年多,用于建设新的行政架构,接着改革农业、改良制盐、攻坚玻璃制造,稍有成果后才回程,而对于这些沿海城镇的安排,自然是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除了大量向内陆输盐,还要保证大量腌鱼、咸菜,加上汉国建厂造船提供就业岗位,府政鼓励生育,还有发达地区对周边的虹吸效应。

几座人口足有5到20万的大城市建立起来。

这些城市里,光是造船就吸纳了几千名工人,养活几千个家庭,然后工人们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早就了养活数万人的经济循环。

那么,究竟是造了多少船,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才有如此庞大的规模?

“咚!———”

海岸的灯塔传出悠远的钟声。

成百上千民众来到岸边围观船队出海。

在这晴空万里、凉风习习的好天气里,海民工人、男女老少都站到海浪泡沫轻轻拍打的砂石滩上,他们或是靠近些看,让海水末过小腿,或是登高望远,踩上礁石。

他们目之所及,是蓝天与碧海相连,海天之间,高高低低的大船船体和船帆如连绵的山丘,规模浩大。

“哈啊———”

人群中有孩子兴奋地大喊:

“好多船啊!!”

可以说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奇观”:

整支120艘船的远洋船队踏上必将耗费数年的环球航行。

这些船当中最大的,体长足有46米,宽约10米,桅杆设计参考后世的西班牙大帆船,设三桅,它们都是布帆,能利用顺风和侧后方,船首有大索系钢锚,设舵手位,船中间的桅杆顶设瞭望台,专人轮换,以单筒望远镜观察情况,另外,该船甲板分五层,上三下二,下两层每层五到七个舱室,有楼梯通往甲板,两侧舷板上开着等距间隔小窗孔,以及廊炮炮口,使用40磅炮。

这是集本历史线造船技艺精华和陆大古参考后世成熟经验的巅峰之作。

从初版两桅开始,经过近十年近海远则几十里、长则几百里的航行测试,终于,走到三桅、相对成熟的版本来到历史舞台。

幸而,大古有足够多的木头来完成这一切:

众所周知,随着人类的活动,足够大的树木始终在减少。

因为它们的生长需要时间,一颗好木材可能需要长几百甚至上千年,人们砍倒它却可能只需要十几分钟。

这点可以从历代皇宫大小清楚地看到。

如,明朝奉天殿面宽95米,进深47.5米,清朝太和殿面宽64米,进深37米,比前者缩水近1/2。

比起这些千年后的人,作为先人的陆大古条件当然要宽裕得多,他只需攻克各个技术难点,然后等待即可———古代造船使用的木头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干燥才能使用,为保证质量,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到6年。

所以通常,人们在冬季砍伐并储备木材,这样有助于使其保持干燥状态,等到能用的时候,再慢慢造船,确保船体框架和外部自然干燥,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这样一艘木船视保养情况和工艺水平可以使用10到50年;当然,战时可以另当别论,紧急情况下,只用6个月也能快速完成造船,不过这样未经充分干燥的木材可能在几年内就会腐烂,导致船体强度下降,框架和木料松动,最终漏水沉没。

所谓“百年海军”,大概有一半就应在这里:

任你天大的本事,要想造一支强大且长久的海军也需要很多年。

“看,咱们的家越来越远了。”

此时,船队里某艘船的船尾,青年指着远处的海岸。

阳光正好,照得碧海清澈,浪连接着滩面,沙滩上密密麻麻的人小的像蚂蚁,再后面是低低起伏的山丘和城镇。

青年一时怅然:

“咱们真能回得来吗?”

这支总共有将近一万八千多名船员的舰队里,许多人都是冲着丰厚的抚恤金而来,因为风险太高,陆大古专门下旨要求,给予船员家里相当于亲属战死立功的补偿,为了家里过得更好,青年毅然报名参加此次“科学考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