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玄幻魔法>山野诡闻笔记最新章节目录> 第11章 圆坤揽财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圆坤揽财(1 / 2)

从清朝初年到清朝中期,这接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华夏大地上的人口迁徙,一直在进行着。最典型的,就是朝廷发动的——湖广填川渝。从湖广地区,有源源不断的移民被征伐。在朝廷的驱使下,前往川渝地区定居……那个年代,一般都是一个家族拖家带口地前往某个山区。所以其实现在两河镇范围内大部分的村子,有很多都是两百多年前从外地迁移过来的。镇子里的居民,倒很多都是本地人。比如我吴家村,还有周围大山里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村子……基本都是两百多年前从湖广一带迁徙而来。这夏家院子,据说就是当年一户姓夏的人家,从广东那边过来的。因为夏家还算是薄有资财,就在山坳里修建了一个大院子。来的时候也就六七口人,带着七八个仆人。在那里渐渐的,繁衍出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其实这个速度还算慢了。毕竟吴家村这一百几十多户人家,也差不多是同样时期从洞庭湖一带迁徙来这里的。现在规模可比夏家院子大多了……言归正传。却说我翻过四座山头之后,终于来到了夏家院子。因为和小时候来的懵懂不一样,现在我不说多精通风水,但也勉强读过了几遍《宅经》和《葬经》了。一般的风水格局,还是难不倒我的。现在站在山脊上往下一看,只见四周山峰环绕,中间一块平地——夏家院子就在这平地中心。但平地四周靠山脚的位置,有一条河流环绕,几乎成了一个正圆形。把夏家院子给整个包围在这由河流形成的“圆环”里面。见到这景象,我心里顿时明悟。“难怪这夏家院子两百多年来,总时不时的出富人、贵人,但却又一直宗族人丁不旺。原因算是给找到了!”因为这夏家院子所在的地方,赫然是一个“圆阴揽财”——或者也叫“圆坤揽财”局啊!俗话说高者为山,低者为水。山为阳,水为阴。山主管人丁,水主管财运。换句话说,想要人丁兴旺,就需要背靠大山。想要富贵多财,就需要近水而不临水。因此常见的吉位【玉带环腰】就是典型的这种,平衡了山与水的优秀风水格局。但家宅的风水虽然能带来好处,最终也要靠子孙后辈自己的努力。并不是说只要有个风水宝地居住或者埋葬先人,你就一定能够大富大贵!你可以理解为……风水格局,其实只是一个催化剂。就像燃料,能让火燃烧得更旺。但是你本身得先生火啊!只是不同的燃料,能让火烧到不同程度。夏家院子当初的这个落脚点,显然也是找人看过的……虽然我不知道当初他们初来乍到在本地没啥关系,是怎么找人的。又或者是两百多年前的夏家人里自己就有会看风水的总之,他们搞的这个格局,有点儿……怎么说呢,也不能说是差吧,但就是有点怪异!所谓的【圆阴揽财】——就是牺牲山之阳气,来滋养水之阴气。说简单点,就是牺牲人丁,来换取更多的财富和贵气!这不算是什么很邪门的风水格局,因为毕竟只是让渡部分的人丁给财富,并不是故意要绝丁。所以硬要说的话,也勉强能算是正经风水局吧。只不过,这么使用的人比较少……尤其是在古代,人丁兴旺可比大富大贵还更加重要啊!谁没事儿让渡【人丁】给【财富】啊我只能归结于,当初迁徙来这儿的夏家先人们,也实在太爱钱了吧。当然,这些都和我没啥关系。这明显一看人家就是自愿的,我能说啥更何况,现代社会,也和古时候不一样了。硬要说,那些功成名就,离开了这个山沟沟去大城市闯荡的夏家人,就能够脱离这个【圆阴揽财】的风水格局了。说不定人家多子多孙,也算给夏家开枝散叶了嘛。因为夏家院子人家这是【阳宅】——阳宅只有一直居住在这里,才会被这儿的风水格局影响。等分家离开这里之后,就没啥用了。风水的效果就消失了。只有【阴宅】——才能在冥冥之中,持续不断的影响子孙后代的气运。哪怕你跑到天涯海角——甚至是到了国外,祖宗埋葬的【阴宅】所带来的气运,也会一直影响着你!所以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相信风水,更特别重视长辈和祖宗的墓葬因为这东西,会一直影响子孙后代!我心里一边琢磨着夏家院子的风水,一边顺着山中的小路往山脚下走。这次来重点,是解决这儿闹鬼的事。至于大方面的风水格局之类,也没在我的工作范围里,就是随便瞎琢磨。当成是一种复习功课,熟悉业务能力了。说实话,下山的路是真不好走。不但非常狭窄,而且很陡。周围还有一些带刺的杂草,容易在身上划拉出一些小伤口。要不是我从小就在山里、河边,到处乱跑……城里人来这种地方,估计只能一骨碌滚下去了吧终于,我到了山脚。夏家院子的村口。那圆环形的河流在这里重新汇合成一条之后流出去。清澈的河水潺潺流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一道拱形石桥架在河上,连接向夏家院子。这是整个村子连通外界唯一的路!如果这石桥坏了,那夏家院子就相当于是在陆路上和外界隔绝了……当然,如果会游泳或者划船还是能出来的。我走上石桥,进了村。看到有一些小朋友在村口嬉闹、玩耍。有一个看上去家境好一些的,手里还拿着奥特曼和变形金刚的玩具!呃……不得不说,这就很违和。在深山里古老的村落里,看到了这种很现代、也很西方的玩具。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明证。是好事。“年轻人,你好像不是我们村里的人啊有什么事情嘛,来找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