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天国把流淌着流奶与蜜之地开放给人类。
至上把权柄授予世俗教会。
教会的使命便使得泰拉不再有眼泪、不再有疼痛、不再有悲哀,不再有分离。
天使与教会共荣光,而死亡,也终将被天国的所战胜。
可惜,当权柄落下世俗之时,四魔鬼开始窥视那至上的权柄,教会的圣者自此便要开始受魔鬼的试探,
四魔鬼化身为人,进了世俗圣城,蛊惑教会的圣者站在殿顶上,对他说:‘你若是天国的受膏者,就可以跳下去,因为伊甸上记着说:‘天国会为你吩咐它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
面对四魔鬼近乎戏耍的话语,圣者拒绝了。
于是,四魔鬼便腐蚀了圣者,教会开始沉沦。
————————
这首唱诗的点出了教会沉沦的核心原因,诗歌中的四魔鬼指代了四君主,而诗歌中的四魔鬼要求教会的圣者于圣城的殿顶跃下,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比喻,他真正的寓意是一种信仰,一种对于天国理念的信仰,对于人类自身的信仰。
当圣瓦伦丁接过[亚顿之矛]的剑柄成为天国
“你们是否能够为天国的理念和人类的理念做出信仰之跃?”
追求天国旗帜之人,必须毫无理由地、超出理性范围地信仰或接受某一件事。
圣瓦伦丁的信仰和理念,正如同他的权柄和能力一般,被分为三个存在——自我与认知(感性/本我),道德与伦理(理性/自我),人的超越性(宗教性[信仰性]/超我)。
感性的部分,他们是享乐主义者,热衷于生活体验,他们有创造力,觉得人世间充满可能。
理性的部分,他们是现实的,对世界充满承担和责任,清楚明白人世间的道德、伦理规条。理性的部分知道这世界处处设限,充满不可能。
人总是被‘自我''所牵连。
面对不可能和疑问,理性的自我就只有放弃和回避,这也就是所谓的认清现实,而这种认清会让人的存在发自内心的感到自己将永远的失去的东西而悲伤。
人们总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但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所希望的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准备好调动自己的力量去发现之,因为那将意味着个人必须使自己从那种自己曾经纠缠其中的生活当中挣脱出来,于是‘理性的自我部分’便无法去希望。
这就是圣瓦伦丁所洞察到的‘忧郁’。
忧郁就是精神的歇斯底里。
这种忧郁是可怕的,特别是当四君主凝视着人类的时候,它将变成致命的。
教会的沉沦就是因为‘自我''的沉沦。
忧郁者沉浸于他所凝视的外物,让他在背离大千世界的同时获得了一种带有解读符号性质的静观方式:忧郁成为对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联和裂缝的沉思。
而这是悲剧的,天国所追求的,所求证的,所希冀的,是那“凡事都俱有可能”的思想,而不是事事都是现实的自我。
面对那沉沦的,歇斯底里的忧郁。
人只有依靠信仰之跃才能完成自我的超越,见证那份超我,用信仰的力量战胜疑问和不可能,不可知之事。
只有看上荒谬的信仰,才能使人重获“凡事都俱有可能”的希望。
信仰不归理性(自我)管,信仰是人类最为炽热和崇高的热情。
你向前纵身一跃之时,你自然就会信了,因为那时已经完成了自我的超越。
所以,当四魔鬼再次以同样子诱惑教会圣者沉沦的方式诱惑天国
“不可试探主你的神(超我)。”
面对诱惑的关键不在于做不做出实质上的跳跃,而在于心灵上的跳跃,当你做出信仰之跃的时候,就不要去质疑自己的那份超我,因为,当你做出跳跃的时候,你就已经是一位殉道者了。
你将行进在你的道,因为你一旦知道自己因何而忧郁,忧郁就被驱除了。
忧郁是罪。
它是那种没有深刻地、内在性地去希望的罪,因此它是众罪之母。
正如那被天国所仇视的群星之主,盲目痴愚之神一般,祂是万罪之罪。
祂游离于非黑即白之外,徘徊在混沌的线条之间,这种无可名状正是来源于罪的无法溯源,而痛苦正是源于罪的无法摆脱。
祂使得人类失去深刻,使得人类因为祂,而不能立足于任何人世的经验与思考。
祂使得存在本身变得空乏,没有运动。
群星和诸神,祂们将虚无带给了人类,人类因为祂们而失去存在。
天国憎恨这份虚无和无意义。
发自灵魂,深入骨髓的憎恨着。
这份憎恨孕育了持剑人。
诸神的虚无侵吞着人类的存在,而天国必须把存在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