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对明朝的历史研究很透彻,他知道洪武时期规定,官田每亩征收粮食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亩减两升,分别合0.0535 石和0.0335石,这个标准是比较低的。 皇太极便以这个标准实行大清赋税,当初这个赋税标准刚皇榜公告天下的时候,皇太极安排在民间的眼线就纷纷给他上折描绘了老百姓们对陛下的恩典的感激之情,而且现在是大清建国初期,皇太极又是一个大权独揽,威严日重的皇帝,没有大臣敢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作乱,就算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的官员们也暂时没有被眼前利益所腐蚀,朝廷风气好,他们也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希望能名垂千古。 福临想起那个时候的他,也觉得他皇阿玛是一位爱民如子的仁君。 可是如今面对‘空空如也’的国库,福临一点手脚也不能做,毕竟整个国库也就四十多万两银子,他从中拿个二、三十万两,相当于大半个国库都没了,肯定很快查到他身上,这样自毁前途的是福临是不会干的。 也就是现在他不能得到好处了,福临开始觉得他皇阿玛减免赋税,降低赋税标准的行为,纯纯就是用银钱来收买民心。 福临并不看好这样收买来的民心,在他看来只有像他上一次那样聪明好学,励精图治,整顿吏治,用人不疑,安抚百姓,以身作则当一个节俭的皇帝,才是真的能够让万民归心。 福临又哪里知道他和皇太极的起点压根不在一条线上。 上一世虽然皇太极并没有入关,但已经为接下来的清兵入关打好了稳固的基础。 福临作为年幼登基的少年皇帝,身边又有豪哥和多尔衮的辅助,可以说的上是在政事上顺风顺水,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政事压根用不着他一个小屁孩担心。 豪格虽然在皇位争夺战中失败了,但是他也不是一个只顾个人利益,罔顾大清利益的人,他在和大明的战争中还是能够做到和多尔衮这个摄政王统一战线的。 而多尔衮呢,他虽然一朝得以登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高位,但是他也没有一朝得势就把豪哥除了,就算心里再想行动上还是慢慢来的。 所以大清才能那么平缓的过渡政权。 至于福临每日的期盼也只有一个,希望早日成亲,这样就可以亲征。 可等到多尔衮病死之后,他真正的亲征的时候,他也没做出什么令百姓安居乐业的好政绩。 反倒是为了加强皇权集权做出了不少昏招,完全是想到一出是一出。 先是利用当时满族贵族内部对多尔衮多年的积怨,于顺治八年借苏克萨哈等告多尔衮‘谋篡大位’之机,没收了多尔衮的财产,接管了多尔衮原先统领的正白旗。 同时下诏,命一切奏章“悉进朕览”,不再经过原辅政大臣济尔哈朗转呈。 到了顺治九年,福临又下令停止诸王、贝勒、贝子管理部务,以限制和削弱满族贵族旗主的权力。 可福临压根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够力压当时的那些旗主诸王贝勒,造成了当时政事上不少的混乱。 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福临只能拉拢当时的几位异姓王,当时的几位异姓王又以平西王吴三桂为主,福临便将皇太极的皇十四女封为和硕公主,赐婚给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 在赐婚的同时,福临又给了异姓王不少赏赐,也是这些恩赏让他们的势力开始迅速发展,这些在当时倒是让他的政令减少了不少的阻碍,但后来的危害更大,就是他对异姓王的纵容,以至于后来会成为康熙时期附骨之疽的囊虫,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可是死了很多人。 在军事上,福临加紧镇压农民军余部和明朝残余势力,到顺治十五年,全国战事基本平息后,福临进一步采取措施,支持地主‘复业’以及恢复乡绅们的特权地位。由于实行了笼络汉人官僚地主的政策,大量吸收汉族官僚、地主、士人参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满汉之间的矛盾,加强了清初的统治,但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一点。 顺治十七年,福临颁布‘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其目的是为了削弱郑成功等沿海一带的抗清势力,切断他们与大陆的联系。实行‘迁海令’的结果,不但阻碍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而且造成千百万沿海居民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宝华还觉得之后康熙会下禁海令也是受了福临政令的影响,而康熙又影响了他的孙子,以至于会闭关锁国几百年。 当然,宝华对福临的评价很低,也是有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她就算是一个修真的鬼修,也有着主观意识,又哪里能强求她客观评价福临。 这都是上一世发生的事,这一世的福临别说当一个贤明的君主了,就连君临天下的机会宝华都不会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