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灵帝并未
待人到齐后,灵帝方才取出刘辩与卢植一起完成的两份奏书。
等所有人都看完了,灵帝才问道:“卿等以为吾儿之策比之州牧何如?”
何进原本看着熟悉的字体就有些怀疑,如今听灵帝一说,习惯性地开口称赞。
灵帝耐心的等待他说完,点名崔烈问道:“太尉有何想法?”
崔烈没有反对:“若要设立监察从事,如刺史般位低而权重,须得配置好其在郡中的府属,亦可使之监察刺史揽兵权之事。只是不知这监察从事官秩几何?”
坐在崔烈旁边的司徒许相咬牙切齿,崔烈都成太尉了,怎么还想干司徒的活!
他来时就得了张让的提点,一定要坚定不移的支持史侯。
好不容易等到了发言的机会,许相马上道:“按制刺史下从事史秩一百石,然监察从事不同,需至郡中,可位于刺史、郡丞之下,从六百石。至于府属佐吏,可参照刺史而设。”
他这话其实没啥毛病,毕竟一个能随时写秘密奏书直通尚书台的官员,秩一百石不太合适。
昨晚刘辩与卢植商量之后,决定先把密言奏书的终点定为尚书台。
其实灵帝的问题一开口,在场的聪明人就已经听出灵帝隐藏的意思了。
曹嵩多机灵啊,他见许相力挺史侯,马上知道该怎么做了,也直接表示支持。
光禄大夫朱儁提出了建议和疑问:“若担心刺史不知兵,可以提拔刺史府中的兵曹从事,由太尉府任命,若遇乱时,可使兵曹助刺史领兵。只是若刺史原本手下无兵将,仓促募兵,只怕是乌合之众。”
没等刘辩开口,何进就说道:“光禄大夫要是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说。”
朱儁不在乎何进的态度,他刺史、太守都当过。
得到灵帝的示意后,他回答道:“刺史府属,常备差役护卫不足百人,若要使其能在战时快速扩军至三、五千人,要使刺史手下常备郡兵有五百至千人。”
刘辩听到这话则纠结起来,他的原意还是想避免刺史在平时掌兵的。
但朱儁的话也有道理。
给刺史便宜掌兵权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平乱,若是刺史带着一帮乌合之众去送菜,那还不如保持现状呢!
且以刺史督郡守之兵,若刺史之兵毫无战力,而粮草也需要郡县供给,到时只怕会有主次颠倒的可能性。
刘辩想到是否可以利用郡县中的县尉和备盗贼这样的官职,随即反应过来,遇到叛乱,郡守也是要扩招郡兵的。
只是这样,更加需要朝中恢复以往在刺史领军时派出使者监军。
他说道:“光禄大夫言之有理,只是太尉府是否要依据刺史的举荐任命兵曹从事?”
“自然需要。”
刘辩考虑到现在给刺史的放权终究只是在黄巾余波尚在,各地盗贼四起状况下的过渡产物,并非常态。
说到底,刘辩以后肯定会继续进行改革的。
于是他只强调了一下派出使者监军的必要性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了。
倒是卢植没忍住补了一嘴,非常有先见之明的希望要求监军不得随意插手军中决策。
之后众人填补漏洞,最终将这两份奏书完善到可以直接施行的地步。
众人齐心协力,期间唯有董重有心想要反对,但他在一片支持声下,一时之间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只能在旁人提出建议时,才恍然大悟,并在心中为之懊悔——“原来还有这个漏洞,我早该想到的。”
完成后,灵帝终于召集百官来商议。
“日前,宗正上书,欲以州牧代刺史,平地方之乱。皇子辩闻之,乃进言改革刺史之策,以求平乱,咸使众卿知晓。针砭弊病,不可讳言,今日当定下以何策主导施行。”
灵帝说罢,便使张让读最终完整版的奏书。
究竟是改革刺史还是废史立牧。
有心人已经在思考要不要再次劝立太子了。
原本废史立牧的支持者们大都动摇了,或因为刘辩的身份,或因为奏书的内容。
与此前的三公内部会议相比,现在的气氛不算融洽。
尤其是对于废史立牧的倡导者刘焉来说。
得益于此前的完善,对于刺史改革,除了复杂点,刘焉挑不出大的毛病。只好历陈州牧的优势,又谈及地方的腐败,仿佛非州牧不能制,那表情,简直是痛心疾首。
刘辩看着都快要被他感动了。
侍中董扶也全力支持刘焉。
在刘辩的印象中,似乎就是董扶告诉刘焉益州有天子气的。看他白发苍苍的模样,刘辩觉得他是时候回家养老了。
袁隗起初是明确支持恢复州牧的,如今也转而支持起了改革。
有远见者已经察觉到了刺史府属新增的监察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