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能保证攀到峰顶——毕竟小陆他才四十岁,未免太年轻了一些。”
砰砰砰————
听完潘院士的这番话,徐云的心脏顿时飞快的跳动了起来。
原来如此……
他就琢磨着潘院士怎么会舍得把陆朝阳这个左膀右臂安排到自己组里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众所周知。
华夏的科研体系除了学士-硕士-博士-副高(副教授)-正高(教授)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序列。
那就是青尖、优青、青江、青千、杰青、长江、大千。
其中青尖,指的是青年拔尖人材。
这是一顶目前市场上认可度很高的铁帽子,薪水行情大约在30-40万之间。
优青,则是优秀青年基金。
目前除了国内优青,还有一个海外优秀青年,简称海优。
大概意思就是在外面读博士,或者在外面做博士后,做的挺好,论文挺多,然后引进回来当教授or副教授。
剩下的青江便是青年长江。
青千指的是青年千人等等……
青年长江又叫做小长江,对标的是优青,可以算是青年阶段达到的第二高梯队。
这一档再上去便是杰青,可以对标长江学者和大千————其中大千的全称在国内是一个禁词,甚至互联网都搜不到,为的是保护那些上榜人才。
另外在小长江之上、长江之下还有一个万人计划,地位上显得稍逊一筹。
也就是说。
‘青,字头的极限,便是杰青。
目前国内杰青的资助力度大概每年国家拨款四五百万,所属单位一般会1比1配套经费,偶尔也有1比2和1比3的。
杰青的本子大概每年三月份左右提交,然后初审,初审过了就上会,再往后就是一些404的内容了。
同时作为国内科研帽子的第一梯队,杰青还有一个别称。
叫做……
半步院士!
而陆朝阳早在数年前便入选了杰青名单,并且随着成果的积累,他已经有了冲击那座科研最高峰的资格。
一旦能登上山顶,那就是……
华夏院士
但这看似简单的一步之遥,实际上却难如天堑。
首先横在陆朝阳面前的,便是他的年龄。
陆朝阳是82年生人,今年刚好40岁。
而华夏最年轻的院士叫做卢柯,当选年龄38周岁。
比卢柯年纪稍晚点的是张亚平院士,同样也是38周岁多一些的时候选上的院士职称。
但是……
这两位大佬都是在十多年前评选上的院士职称,这些年实际上在年龄这块国内的线一直都在收紧。
除此以外,他们的研究方向也远远没有量子物理这般非议重重。
(本章未完!)
第三百五十六章 项目组成立
可以这样说。
若不是这几年九章计算机、墨子号卫星以及今年的诺贝尔奖,很多人对于量子物理的概念都是模糊的。
更关键的是……
评选过院士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华夏院士的评选其实在规则上非常的严格。
一般来说。
华夏的院士评选两年一次,增选奇数年一次。
凡是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就要停止申报一次1次————这就基本上代表着你的院士之路GG了。
每一次的申报评选,都是在消耗掉自己的复活甲。
因此对于陆朝阳而言。
他必须尽可能的抓住各种出成果的机会。
但如果留在潘院士的团队,陆朝阳即便做出了成果,也很难脱离潘院士的影子。
因此……
这次潘院士便将一部分课题转移到了徐云的项目组,由陆朝阳独立进行完成。
以陆朝阳的能力。
那些课题保底最少能出两篇CNS级的论文,运气好三篇甚至四篇也不是妄想。
这种成果对于陆朝阳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即便是普通院士也不一定能在短周期内产出这种量级的成果。
这就是发现了一个新物质…或者说新微粒的好处,就和副本开荒一样,所到之处都能找到不少有价值的装备。
至于徐云嘛……
对此自然没有意见。
毕竟就像上面说的,术业有专攻。
如同学霸文作家写不来狗粮文一样。
徐云在极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样方面的知识积累相当有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靠着自己的能力解决这几个内容。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