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过去了足足三年,这三年里,蛮兽人三次南下进攻,李荣每次都亲自领兵坐镇林海城,也三次打退了蛮兽人的进犯,同时,李荣训练出了数千骑兵,带着这些骑兵,李荣三年里主动出击蛮兽人八次,每次都有斩获。凭借着这些功劳,李荣不仅坐稳了关北侯的位置,还收获了关北民心。
姜青林这三年里也是跟着李荣东征西战的,数次作为先锋率骑兵亲自冲击蛮兽人军阵,成了李荣帐下地位最高的几个关北人之一,现任亲卫军右卫校尉,统率亲卫军右卫三百士兵。
姜青松已经十六岁了,在中禹王朝,十六岁已经成年了。姜青松想和姜青林一样参军,不过姜青林没同意,另外找了关系把姜青松安排进了官署当吏员,这样也好照应家里的弟弟妹妹。
李荣在这三年里,对关北的掌控越来越深,同时,在两年前的关内大旱时,李荣派人暗中收拢了大批流民来到关北,关北这里有很多黑土地,虽然土地肥沃,但沼泽众多,开发困难,不过对于流民来说,能有块地给自己耕种,有地方给自己居住那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了,区区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靠着收编了十几万流民,李荣又招募了五千士兵,组成了关内军,关北军人数也扩充到了一万五千人,这下子李荣手里头足足握了两万大军。
按中禹王朝军制,百夫长之上为校尉,校尉之上为中郎将,中郎将之上为将军,李荣除了关北侯这个爵位外,另有一个镇北将军的名号。在李荣之下,则有四大中郎将,这四人也是李荣的真正心腹,都是跟着李荣从西北来的人,分别叫杜威,魏明,王集鸿,丁睿金,再下面则有校尉几十人。姜青林是亲卫军校尉,是除了中郎将外,地位最高的军官了,是能够参加李荣的小型军事会议的。
这一次,李荣再次召开了军事会议,参会的只有四个中郎将,以及长史夏侯隽,司马田光福,和亲卫军两个校尉。而除了姜青林,其余所有人都是关内人。
“京城传来消息,陛下驾崩,大将军梁元吉如今控制了皇城,想要扶立宗室子为帝,宰相季泽明则称陛下之弟常桓王刘通当为天子,如今带着常桓王刘通前往了安国城号召各路兵马,前去奉刘通为帝。现在这两个人都传令给我要我出兵讨伐对方,你们觉得该如何?”
来这个世界好几年了,地位也算不上低,姜青林对朝堂上的事还是有些了解的,中禹王朝自先帝驾崩后,幼子继位,其娘舅梁元吉居大将军之位,把持朝政十余年,如今陛下驾崩,没有留下子嗣,梁元吉为了自己的权势,不立陛下的弟弟刘通为帝,反而要另找一个宗室子过继到皇帝名下,以皇帝嗣子的身份登基。此举直接造成了朝堂上的割裂,宰相带着一批朝臣和一部分禁卫军护送着刘通来到安国城,与帝都大梁城的梁元吉对峙。
大梁城位于中原,而安国城处于北地,更靠近关外之地。李荣必须考虑自己该帮助哪一方。
长史夏侯隽率先发言:“大将军兵精粮足,都督天下兵马,我们与之相对,不智也。”
中郎将杜威则认为:“常桓王乃先帝之子,陛下之弟,理当顺承帝位,大将军另立他人,必惹得天下群起而攻之,我觉得我们还是应当拥戴常桓王为帝。”
长史司马以及四位中郎将都发完言后,姜青林才开始说话:“将军,下官有点浅见,季相出身北地大族,但手下没有得用的军队,我们若助常桓王殿下,必得常桓王殿下倚重,若能揽下喜峰关的军务,也是助力。”
姜青林的意思就是帮助常桓王,同时要拿下喜峰关,有喜峰关在手,关北军可以随时南下,若在敌人手里则难以南下一步,喜峰关在谁手里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中郎将杜威开口支持:“小姜说的对,喜峰关一定要拿下,拿下喜峰关,大事可期。”
“不要妄言。”李荣先是瞪了杜威一眼,但还是做出扶持常桓王的决定。
李荣准备亲领一万大军南下,另令中郎将丁睿金领兵五千坐镇林海城,中郎将王集鸿领兵五千维持关北。
中央出现了两道声音,这也让地方很是茫然,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喜峰关的守将权斌面对领命南下的李荣,真是不知道该拦还是该放,拦了那就是得罪常桓王,不拦那就是得罪大将军。
长史夏侯隽主动进入喜峰关面谈权斌,凭借口舌居然硬是劝得权斌举关归附,虽然一开始夏侯隽的意见是帮助大将军,但李荣做出决定后大家的力就都往一处使了。
留下魏明带两千兵马控制喜峰关,李荣本部八千加上权斌部的三千人马一路南下来到安国城。
此时,安国城已经聚集了数万人马,但要论最精锐的部队,那肯定就是李荣掌握的军队了。刘通在安国城声称梁元吉谋害皇帝,图谋神器,要讨灭梁元吉。
梁元吉自然声称刘通乃篡命之贼,势必讨灭。
无论如何互相指责,终究是要在战场上见真章,大将军梁元吉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安国城杀来,想要用武力直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