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千匹战马在手,其实完全可以组建起一支一千人的骑兵队伍,但考虑到兵将素质和大规模骑兵训练所需的投入,刘安最终没有将步子迈得太大。
根据他的规划,先组建三百人试试水,如果有效果,可以再挑选精锐扩充。
因为亲自统帅过百战精兵背嵬军,刘安对其他部队都不太看得上眼,总觉得自己手中的部队战斗力都太一般,有些甚至可以说没有战斗力。
这也是他在南方时,一直担心天道军各部打不了硬仗,难打胜仗的原因,因为他十分清楚这些部队跟背嵬军之间的差距。
毫不客气的说,一百背嵬军将士足以击溃一万天道军兵将。
目前自己手里的十五支护民军虽然有三万人之众,其中还有一万多岳家军旧部,但仅凭单兵素质能敌得过背嵬军士卒的不多,甚至可以说极少。
在刘安的设想中,他要组建这支骑兵即使不能跟曾经的背嵬军相比,至少也不能差的太多。
因此,想练精兵就不能贪多,精兵在精而不再多。况且真正的精兵都是用在关键战场,一战定乾坤,所以暂时组建三百人的队伍足矣。
护民军各军将士在加强练兵,全力备选,护民社也在薛宏的努力下得到发展。
因为护民军归还了金军抢夺丹水流域百姓的粮食,民众普遍对护民军抱有一定好感,即使有些人出于被溃兵、匪兵的惧怕、痛恨,也不喜欢护民军,至少他们没有逃离,就有挽回的余地。
几个月来,在杨氏老族长协助下,薛宏几乎走遍了丹水流域各个村庄,不但强化了民众对护民军的好感,还将原本对护民军持怀疑态度的人纠正过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护民军、认识了护民军,更让他们明白了护民军来到此地的目的。
通过深入了解,当地民众了解了护民军,薛宏也了解了他们,杨氏真的是一个大家族,族长、宗法对他们的影响太深,想在他们之间建立护民社,以军法管理,基本不可能。
所以薛宏退而求其次,先帮杨氏建立了护卫队,武装起他们自己,如此一来,将来在面对敌军进攻时,他们也有些许自保之力,节省些护民军兵力。
丹水流域很广,百姓不少,虽然属于杨氏家族的不少,但其他姓氏的也不在少数。
有利益就有争斗,丹水流域杨氏有不少人家是在金军逼迫下从河口谷地迁往中上游,随着他们的到来,自然少不了对土地资源的争夺。
原本有金军这个巨大的威胁在,各家各户虽有摩擦,还不至于有明面上的争斗。可是随着护民军将山上的金军剿灭,悬在头上的刀没有了,各家的争斗矛盾渐渐显露。
但由于杨氏人多势众,其他姓氏的势力没他们强大,争斗起来颇为吃亏,对方又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了护卫队,外姓人更难跟杨氏抗衡,因此,他们急需靠山。
薛宏顺其自然,很快建立护民社丹水分坛,将除杨氏之外的人家全部纳入其中,让他们心甘情愿变成归属于护民军保护下的社员。
既然受保护,护民社出面帮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免于被官府和大户压榨欺凌,作为社员就得支付“保护费”。
护民社关于“保护费”的规矩很简单,即每季粮食谷物的收获上缴两成,除此之外,不收任何杂税杂费!
相较于几十年来承担的各种苛捐杂税和高额田租,两成收获实在算不了什么。如果从此以后,都只交两成收获,再不用向官府交田租赋税,那真是做梦都要笑醒。
能不能永远这样,当然不能只靠护民军,因为护民军数量有限,仅有三万人,根本不足以击败强大的金军,所以建立分坛护卫队,为护民军储备兵源,也顺理成章,得以推行。
两个月间,丹水分坛便有社员三百户,护卫队员四百余人,这些队员不领口粮薪俸,忙时务农,闲时练兵,偶尔帮护民军出些力气。
护民社的迅猛发展让杨氏慌了神。
杨氏原以为家族势力庞大,又没了山中金军的威胁,他们就能称霸丹水流域,进可南下抢占河滩肥沃的熟地,退可进山自保,再不惧怕金军劫掠。
但明晃晃的事实告诉他们,他们想错了,河滩熟地不是他们的,他们便抢不去。不但抢不了新地,前两年依靠人多势众以及金军胡乱指定,而占据的原属其他姓氏的土地也得还回去。
之前散乱一团的外姓人,如今抱团成功,还有护民军做靠山,强大的杨氏反而沦为了弱势群体。
护民军虽然帮过杨氏,两家有交情,杨氏也有两人加入护民军,但在整体利益面前,他们还保不了杨氏的利益。况且,之前两家互为援手是交易,交易完成,恩情就薄了。
迫于现实的压力以及对危险的感知,杨氏迅速向护民社妥协,承诺虽然不加入护民社,但每家每户都会上缴两成收获!
护民社本意是想安定、团结丹水流域,而后向淅水发展,为护民军开辟一个稳定的后勤基地。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