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自己脑袋干什么?”
杨妈一进门就看到自家姑娘又在犯傻,那么大力拍自己脑门,不疼吗?
“还有,你把书都放地上干嘛,我昨天才拖的地!”杨妈看到面前瓷砖上摊了一地的书,说话的声音立刻扬了一个度。
“哎呀,我这不是玩了快两月,还剩一个月上高中,想着把书翻出来复习一下嘛,没事,实在不行,我明天早上再拖一遍。”
杨嘉当然知道杨妈的洁癖性子,尤其这么逼仄又狭小的拥挤房间,几天不收拾就会乱成一团。
比如杨嘉的二姑妈家,不管什么东西常年都是用哪丢哪,地面桌子床上没有一块是干净清爽的,只不过那是别人家,杨妈不会多说什么,搁自己家,杨妈是绝对忍受不了的。
杨嘉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事,哪知她话才刚说出口,杨妈的眉毛就是一扬,一脸惊奇模样:“稀奇啊,平时动都懒得动的人,今天居然说主动帮家里拖地?”
杨嘉:“……”
杨嘉无奈:“我这都满15了,帮家里做点事不是很正常。”
实际就杨嘉过往那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的懒散性子,还真不正常,尤其杨妈的个性,杨嘉估计她还有话讲。
果不其然,杨妈下一句话就是:“算了吧,指望你做家务,到时候还不是要你老妈再来返工一遍,你还是好好复习,心思放在学习上,专心一点,其他事不用你操心。”
杨妈放下自己的通勤皮包,拿湿毛巾抹了把脸就往灶台那走,嘴里念叨感叹着:“只要你成绩好点,那就是对妈的回报了。”
又来了,又来了!
只要成绩好就是回报这种话杨嘉真是从小听到大,隔一段时间就会听一遍,听到后来她都已经完全没感觉不耐烦了。
前世杨嘉对这种话虽然不喜但也只是听听就完了,因为那时她也不知到底该如何反驳,且对于这种言论她一边觉得心烦,一边又觉得愧疚。
现在重来一世,她还是很不喜欢这种论调。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家长都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同时也是很多家庭教育的弊端。
自脱离学校之后,杨嘉早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明白,很多时候,学习和成绩其实是不能画等号的。
人这一生,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需要学习,其他任何东西都需要学习,其中包括构建自我、与人相处,也包括最基本的动手能力。
以前的杨嘉倒也不是不干活,但是和做饭一样,也是经常做到一半就被杨妈给喝止了。
似乎只要一碰到有关家务方面的事情,就好像触发了杨妈的某个绝对权威领域,但凡不是自己经手的活,她都会有种本能的怀疑和看不上眼。
可什么事情不都是从不熟悉到熟悉的么,次数的叠加才能带来事务的掌握。
一次没收拾好,下次再注意呗,慢慢的,多来几遍不就自然而然能做好细节了吗。
只是妈妈们在这方面似乎都极度的没耐心,对孩子的试错容忍度很低,好似每一次动手都是一次小测验,前两次没合格,第三次就要剥夺掉你的测试资格。
杨嘉后来就发现,除非是那种天生的学术型人才,真正的一门心思都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里。
不然这种极度看重成绩,同时又刻意屏蔽掉除功课前程以外所有东西的接触探索,不仅不会让孩子们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反而会让他们变得四体不勤视线狭窄。
慢慢的,就真的开始对其他任何事和人都漠不关心了。
物质上供养,精神上设限,而后一步步成长为空想的巨人。
甚至杨嘉成年后和好友们聊天,都聊到过父母那一辈人经常会心寒自家小孩的冷情,不体谅不知道帮父母,其实原因有大半就是这种教育方式的锅。
毕竟小时候不让小孩关心参与家庭事务,难道还指望长大后的他们突然一朝顿悟动手能力和情感回馈都突飞猛进吗?
看了眼才下班就马不停蹄开始洗菜炒菜的杨妈,杨嘉轻叹了口气。
也不打算再和她说什么,说多了也没用,因为现阶段内他们家三个人的说话方式都很神奇,总体而言就是杨爸闷,杨嘉呛,杨妈口是心非。
杨嘉径直站起身收拾好书本物品,将要用的书放到自己小隔间的床头,就开始出去洗拖把。
就这么一点小活,也别明天了,现在就立马解决了吧。
“怎么了,你真要拖?”杨妈“哐哐”剁着土豆丝,转头就见闺女拎着个半湿的拖把进来了。
“那可不,说到做到。”免得你再啰嗦,杨嘉将后半截话落在心里没有说出口。
曾经这个时候的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对待父母总想犟两句刺两句,双方对彼此也都没什么耐心,现在重来一遍,她想试着从自己这边慢慢改变起来。
用说的没用,那就从小行动一点点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