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轻轻的“嗯”了一声,然后就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之中,虽然他问的是要不要封禅的事,但他心里想的事,跟封禅半个铜板的关系都没有。 关于封禅这件事,经过魏征撕开皮、掰碎馅的一通分析,李世民心里已经拿定了主意。 他之所以挑长孙无忌和李恪两个人来问问他们的看法,其目的有二,一是向文武百官递出一个信号,这两个人的意见很受皇帝的重视。 换而言之就是这两个人现在深得朕心,是最受皇宠的人,你们说话办事要看这两个人的风向。 二是要看看这两个人,面对一件已经定好了的事突然出现变数的时候,会拿出什么样的态度来。 李世民观察的结果就是长孙无忌不在意事情本身的是与非,他也不会轻易的表态,他一边静观其变,一边坚定拥护他想拥护的人。 他根本就不对事,他对的就是人,也就是说如果李泰的太子之位稍的晃动,他必定会支持李治,因为李治才是他最想拥护的人。 而李恪远远不如长孙无忌有城府,昨天自己也问过他的意见,他并没有说封禅有何不妥,今天魏征提出了异议,他就附和了魏征的说法。 可见不管他心里怎么想的,如果没有人牵头,他便不会出头,但如果有人跟他共同承担风险,他就敢说了。 如今李泰的太子之位相当的稳固,谁也不敢有什么想法,更不会有什么行动。哪怕你把李恪切成片的调查,他也一定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 但如果有朝一日李泰的位置不这么稳了的话,只要有人站出来怂恿他一下,他说不定心思就活动起来了。 “国力尚微当惜民力,封禅的事是朕急躁了。”李世民缓缓的向下扫视一圈:“多亏了魏卿直言进谏,此事作罢。” “陛下”来济一步走出来,躬身向上一揖,说道:“诏书已然发出去好多份了。” “发出去的能追回就追回,没发的就不必发了。” “是。”来济一揖而退,老老实实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了。 “陛下真乃圣明之主,为惜民力而拒封禅,此等厚德更重于封禅。”魏征赶紧说句奉承话,一个头又叩了下去。 “玄成快快请起。”李世民远远的伸手虚抬了一下,笑呵呵的说道:“此事朕当谢你才是。” 封禅的事昨天还张罗得热火朝天,今天“唰”的一下就叫停了,尽管皇帝的脸上洋溢着不掺假的笑意,可也都知道他心里必定不是个滋味。 也不知道是真的没什么事情,还是都会看皇帝的脸色,一时竟安静了下来,大殿上静悄悄的冷场了。 齐公公上前一步,刚要喊散班,李恪急忙躬身一揖,别人不吭声,可能是人家没事,咱有事得说,事关一百多人的前程,不能一再耽误。 “臣有本奏。”李恪也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不主动提这个事,明明自己昨天都把奏章呈上去了。 想来要么是他昨天没批奏章,要么是他还没想好怎么处理。不管怎么回事,自己都得提一嘴,不得个准信,这事就没法往下进展。 “郑段璋冒亲骗官一案后,陛下下旨彻查冒用牒谱为官之事,今已查清,冒亲骗官之人共计一百一十三。” “什么?”李世民一捶龙书案,猛的站了起来,这个数字实在是有点太惊人了,整整六分之一的官员是以假牒谱入仕的,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李世民又是吃惊又是愤怒,这特么还有脸嗷嗷叫的张罗要去封禅呢。 睁开眼看看你治理的大好江山,有多少官是花钱买来的?有多少官是走世家的后门挤进来的? “闻诏自首者共计七人。”李恪坚持把话说完,然后就低着头一声不出,该怎么决断得是皇帝说了算,这桩大案他只负责查,不敢断。 郑段璋冒亲骗官案第一次在金殿上被提出来,李恪提出要废除门阀制度,改察举制为科举制,当时引起了群臣众怒。 李泰为了缓和气氛,提出彻查冒亲骗官之人到底有多少,如果很多的话,可以考虑更改制度,如果只是少数的个案,那就当普通案件处理。 李世民也曾下诏,凡是自首者可不予追究,只要官做的合格,还可留用,如果不自首被查出来,定斩不饶。 李世民冷笑一声,圣诏之下只有七个拿皇帝的话当话听,其余的一百零六人都拿皇帝的话当玩笑了。 “凭据可牢靠?”李世民冷冷的盯着李恪,李恪低着头,一字一句的答道:“人证物证俱全,真假牒谱俱收录在案。” 李恪敢保证绝无一人被冤枉,牒谱上做手脚这种事很好查。 门阀世家的牒谱在官府都有备案,把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