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抵触。 “大皇帝这是要彻底改革朝鲜,割除所有弊病啊” 朴善一感慨道。 他也是两班出身,不过很早就家道中落了,在十三岁就随家人去了南洋谋生了,后来大明光复中华,他又随家人到了中都生活。 离开朝鲜十几年了。 其实朴善一连朝鲜话都说不太利索了。 他甚至还参加过大明朝的科举,可惜没能考过。 在看到大明朝要招募朝鲜人去朝鲜当官之后,他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大明的科举虽然过不了,但是这朝鲜科举还是容易的——毕竟在大明朝的朝鲜人少,竞争压力可不大。 “是啊,大明天子真乃是朝鲜之父也!” 坐在朴善一旁边的是一个名为张大炫的朝鲜人,原来是七班贱民出身,因为小时候去给富贵人家的少爷当过书童,所以认识一些文字,现在居然也能做官了——在之前的朝鲜,他这样出身的根本不可能有官做的,所以张大炫别说跪下叫大明皇帝爸爸了,叫祖宗他也愿意啊。 “没错,四百年来的弊病,两千万朝鲜黎民,三千里锦绣山河,终于有安泰的一天了!” 朴善一说道。 他在南洋的时候看过大明的集体农庄,因此知道了农民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不依靠士绅,也不惧怕官府,还拥有自己的土地(实际上是自己的),无论是共同劳动,还是分田单干(集体农庄的运营模式并不是固定的,不过一般情况下,销售和采购是集体进行的),都能让庄户生活富足。 哪怕要经常参加战斗,哪怕有人牺牲。、 但是这样的付出,没有人认为不值得。 因为所有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 集体农庄的农人,不怕士绅,不惧官府,衣食无忧,甚至还能办私塾教化子弟。 既然,一个没有士绅地主的集体农庄运行得比有士绅统治的农村更加好。 那么地主士绅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而且这些士绅们的存在,对国家有什么作用? 就朝鲜的两班豪户而言。 他们只会趴在朝鲜农民们的身上吸血。 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卫国。 简直是一群废物。 这时候,坐在主席台上的朱皇帝继续开始他的“朱氏农村理论”。 “现朝鲜的等级和土地制度,是阻碍朝鲜国发展的最大障碍,朝鲜国一国的财富,不能用之于民,而是被人口占据少数的两班豪户拿走了,一国财富不能养兵,不能养民,只养了一个不事生产,无法创造财富的寄生阶级,这是整个朝鲜社会的巨大负担。所以,这个寄生阶级必须要被割除,两班特权必须要取消,诸班必须要平等,科举取士扩大到全民,任何朝鲜之民,都有权参加朝鲜的科举!另外科举取士也要设置年龄限制,到三十岁为止,过了三十岁就不要去考科举了,去做点别的事情,种地也行,做买卖也行,总之都要比枯坐家中读死书要强。” 朱皇帝是把大明的科举改革搬去了朝鲜了。 朝鲜事事以中华为师。 所以这个国家的毛病其实和中华差不多,不,应该是更加严重——至少中华的科举是面向全民的,而朝鲜科举只有两班户可以去考,阶级固化更加严重,整个社会的精英就是一群百无一用的文人士大夫。 朱皇帝不反对读圣贤书,读一点忠君爱国的道理是很好的,朱皇帝很支持。 但是可不能读一辈子啊。 如果一国的精英捧着四书五经读到死,不参与生产,不创造财富,那这个国家可以发展吗? 朱皇帝可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去统治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朝鲜。 要是老十四统治的是后世某个宇宙强国那样的穷光蛋朝鲜国,隔三差五的去找他大哥朱宜錾打秋风。 那也太让人恼火了。 金山总督府,金山城。 “大哥,现在可怎么办嘛,怎么那么重要的东西都丢了,我们是来投奔二叔的,不是去参加集体农庄的!” 在说话的是一名身材高大的青年,此时正一口口的喝着玉米酒,一脸的恼火的模样。 “算了,去集体农庄就去集体农庄吧,好歹也是个官。” “九品官也算官?还要去参加什么培训,早知道就去成都算了。” “九品官怎么不算官,横竖也就做到明年六月就回去了。” 两名青年耷拉着脑袋坐在金山城的酒馆内喝着酒。 他们正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