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推崇的纵队战术恐怕是不行的。 “纵队松散编队战术”虽然起源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法军,但在七年战争中,法国军队的使用效果并不十分成功,于是纵队战术在当时被认为没有前途,迅速被抛弃。 以横队为主的“线性阵列”是本时代所有欧洲国家步兵战术的基石,一支规模较小的军队通过密集而准确的火力,可以摧毁以近距离编队行动但训练不足的大量敌人。英国军队在印度就是这么干的。 古典意义上的线性战术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军队中仍然存在。英国人通过一种新的战术--他们将队伍部署在山峰后面,处于敌人火力的盲区,然后再出其不意的从侧翼发起决定性攻击。 这年月的步兵的队列训练可不是扛着枪散步,到了合适的距离就来个二段击或三段击。那些看似平坦的战场上,有无数的坑洞、石块和灌木,想维持战线齐整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的技能。一旦在行进过程中因为地面障碍物而造成步伐紊乱,整条战列线的秩序就会陷入混乱。 除了普通步法,还有冲锋时的加速步法。为了防止队形分散,这年月对于加速步法的要求是每分钟100步。所以别说东亚农民了,连同时期的欧洲农民新兵想掌握这些训练也绝非易事。 实际上纵队战术之所以被法国人首先应用,是因为大批临时征召的士兵素质太差。往往是还没有完全掌握复杂的步法训练就要投入战斗,而且他们也达不到一分钟内射击四次的火力投送,于是纵队战术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这种由大量人员组成巨大的纵队,会让士兵们对胜利充满信心。 俄国人的问题也差不多。虽说沙俄士兵历来以高耐力著称,可他们的队列也不怎么样,同时步枪射击的有效性受到低射速和中等准确性的影响。于是鲁缅采夫便在二十九年前的那场“科尔堡战斗”里,向法国人学习,对普鲁士的一万多名援军采用了纵队战术。这以后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当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深谈过后,老元帅敏锐的注意到北海军的步兵攻击战术既不是线列也不是纵队,完全就是大面积铺开的完全松散阵型。 结合在雅克萨一战中俄军所遭受的火力密度,鲁缅采夫已经隐隐明白,俄军要想赢得这场战争,必然会遭受巨大的人员牺牲。为此,他必须要让手下的军官们明白跟北海军交手的代价,由此才能带来战术思想的改变。 于是在1789年的冬天,沙俄军队以“扎伊姆卡堡垒”为前进基地,围绕乌索利耶这个盐业城镇,和驻守于此的北海军进行了多次交手,以试探敌人的火力密度。 这一招在另一时空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在十九世纪的非洲,不管是苏丹人还是祖鲁人,他们总是先派出敢死队试探英军的火力和有效射击距离。只要顶住伤亡,快速冲到敌人跟前,那么就能以数量取胜。 面对沙俄的进攻,刘胜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乌索利耶所产的盐曾供应着整个伊尔库茨克省,决不能被俄军夺回去,于是他便将原有的驻军从一个连增加为一个营。 因为冬季的严寒,北海军采取了防守反击的打法,同时为了不暴露火炮的情况,刘胜命令各连只能使用迫击炮。 在经历了效果“理想”但却损失惨重的试探后,鲁缅采夫和他的参谋团队便不厌其烦的告诫下级军官们,必须按照新战术调整和北海军的作战方式。 “先生们,你们必须要放弃那些华而不实的线性战术。也许这一手对付土耳其人还能管点用,可是要对付我们在东边的敌人,那就只能是白白送命!” “我们必须要大量运用猎兵和骑兵,将敌人从坚固的防御工事中吸引出来,在平原地带展开高速的机动作战。” “要将团属炮兵分散部署在敌人的侧翼和主力部队的前方,雅克萨城的教训足以使我们警惕!” 6月22日以后,收到最后通牒的刘胜也迟迟没有动手。他的问题是兵力不足,眼下伊尔库茨克这里只有三千人的部队,其余都被分散到贝加尔湖以东的各个城镇分散驻守。所以目前是防守足够,出击没戏。 之前被派去萨彦岭北麓的侦察队在抵达安加拉盆地边缘时,遭遇了俄军骑兵部队和轻步兵的顽强阻击。谁都不傻,“战场遮蔽”俄国人也会。虽说带着机枪,可二十多人的侦察队不可能携带大批弹药,于是他们只能掉头返回。 1790年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因为两场大雨被延误了行程的赵新,带着警卫营总算抵达了伊尔库茨克。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混在了警卫营里装成一名士兵。 大批增援部队和赵新的先后到来,让刘胜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一半。他紧张倒不是因为赵新,而是两天前范统从恰克图传回消息,据北海军在买卖城的暗线所报,大约有一万清军抵达了买卖城以南二十里驻扎,其中大部分都是喀尔喀蒙古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