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历史军事>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第两百四十三章 赴考(下)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两百四十三章 赴考(下)(1 / 2)

吏部尚书封伦束手站在门外,凝视着走过来的考生,心里默念,陇西李氏两人,赵郡李氏三人,清河崔、太原王均无,范阳卢氏一人,荥阳郑氏两人,博陵崔氏一人。

其余的都是次一级的世家子弟,如河东柳氏、京兆韦氏等等。

封伦的视线在考生中来回打转,很快就注意到了李善,不禁眉头微皱,他认得李善。

其实李善的报考资料是不齐全的,虽然唐初科考不像明清时期要上查三代,但也不是谁都能报考的,李善户籍资料中,父祖一栏是空着的。

封伦出身渤海封氏,名门之后,早年辅佐杨素,结为姻亲……呃,身为中书令的杨素曾经指着自己的坐榻,声称封郎必当据吾此座。

哎,类似的事件中,杨素的出场次数实在太多了。

虽然资料不全,但李善在年前年后名声鹊起,秦王府幕僚房玄龄还曾经私下拜托……封伦在去年兼任天策府司马,被视为秦王府一员。

如今秦王一脉在朝中的势力也渐渐膨胀,李世民本人兼任尚书令,宇文士及出任中书侍郎,封伦为吏部尚书,主责选官。

不过,封伦注意到李善,并不是因为他认得李善,今日到场的都是名门子弟,封伦认得的人多着呢。

而是因为李善在众人中有些鹤立鸡群……周围人都能感觉到李善不同寻常的气质。

他们的心理活动是……李怀仁信心十足。

而李善自己的心理活动是……都让开,我要装个大比了!

不过,今日最受瞩目的人并不仅仅只有李善,还有一位长须中年男子。

封伦走下台阶,笑道:“伏伽此举,乃陪子侄辈嬉戏,以大欺小,胜之不武啊。”

中年男子躬身行礼,并未开口。

一旁的李迁低声道:“此人乃清河武城孙氏子弟,孙伏伽,前隋即出仕,武德元年因进谏得圣人赏识,如今任御史中丞。”

李善有点愕然,一方面是因为孙伏伽这个名字,如果没记错,这位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状元公,贞观年间名臣。

另一方面是……娘的,有点不要脸啊,都出仕了还跑回来和我们抢饭碗!

李善前世对唐朝官制就有不少了解,这一世从魏征、李乾佑那打探了不少……御史中丞乃是御史台的副手,上面就一个御史大夫,虽然品级不高,只是正五品,但权责极高。

而且唐朝中后期是不设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基本上就是御史台的一把手……三法司之一的一把手啊!

这样的人物,跑回来参加科举……你的脸呢?!

很快,封伦说完场面话,直截了当的开始考试……也没什么搜身的程序,都不糊名呢。

等跪坐在矮案边之后,李善觉得……真要多谢李义琰了。

冷,是真冷。

阴森森的长廊,没有取暖的火盆,却有穿堂寒风,李善都有点哆嗦了……要不是李义琰借的那件厚衣,还真有点撑不住。

真是想不通,科考时间为什么要定在初春……放在六七月份不好吗?

李善侧头看了眼砚台,墨汁都被冻住了,只能再用砚滴取水,拿起墨锭用力磨墨,持笔舔了舔,继续奋笔疾书。

对于他来说,这次科考难度真的不大,前面的贴经题一气呵成,现在的释义题也比较有把握……至于最后的诗赋,那就要选的那首诗能不能得考官青睐了。

原本李善以为科考是礼部主持,毕竟宋明清都是礼部负责科考,没想到唐朝却是吏部主持科考。

如今的科考还只是个雏形,连名字都不糊,监考官……呃,只三两个小吏偶尔来转一圈,没必要监考嘛。

不过李善敏锐的发现,每次小吏来转悠的时候,视线总会在自己身上逗留。

一方面是因为李善的名声鹊起,另一方面是因为李善折腾出的算盘……去年参加科考的只有三十八人,而今年是七十二人,几乎翻了一倍。

多出的考生大部分都是考明算科的……所以,长廊里噼里啪啦拨算盘的声音不时响起。

敢来参加科考的,都是熟读经书的世家子弟,很快就填完了贴经题,写完了释义题,考明书科、明经科、明法科的另外有卷子,明算科的都在拨算盘,停下笔皱眉苦思的都是进士科的考生。

秀才科?

抱歉,一个报考的都没有!

进士科的考生加试的是杂项,其实就是诗赋,大部分考生都有过投卷的经历,有的准备用旧诗,有的写了新诗……李善觉得,前者和自己也大差不离。

所谓投卷,其实不是唐朝专属,隋朝就有了,来参加的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