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历史军事>明末之海上雄师> 第三千三百零四章 杀人越货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千三百零四章 杀人越货(1 / 2)

“工人主要以从事工业生产为主,他们可以不分,或少分田产,主要靠赚饷银维持生计,海峡岛就有十多万工人,他们用赚来的钱,购买百姓的农产品。”

“百姓用卖农产品的钱,又能去购买工业品,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我明白了,呵呵呵……并肩王,臣说的对吗?”

孙传庭恍然大悟,开心的像个孩子。

他说的没错,唐学志一直在 致力于打造一个庞大的工人群体。

拿下应天等地后,他也已经用个人名义,应天等地,开设磁窑,大力发展养蚕纺织、矿山等业务。

大明境内逐渐趋于安定,几亿亩田产分配下去后,绝大多数百姓都拿到了土地。

加上鱼鹰给的新种子,最近几年,粮食产量肯定会大爆发。

等粮食富余后,粮价肯定会暴跌。

其实,今年开春就已经有这个苗头了。

就拿京城来说,粮食价格已经从崇祯末年的五两降到了三两多。

依照唐学志的估计,大明的粮价短时间内,还会有很大幅度下滑。

价格暴跌,最终受损的也是百姓。

必须将之维持在一个所有人都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缔造庞大的非种粮人口,成了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海峡岛大约有四成非农业人口,这样农业和工业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补,良性循环。

依照户部的统计,大明朝人口约莫在八千万上下。

按照和海峡岛的比例,最少得有三千万上下都非农人口,才算健康。

所以,在孙传庭等人,因为大明国内逐渐稳定感到庆幸时,唐学志已经在琢磨如何带领整个大明走向工业化的问题。

要想稳定国内粮价,必须有三千万人,不依靠种植而活着。

而按照之前粗略统计,大明盐铁,运输,矿山,纺织、陶瓷从业人口加起来也只有两三百万。

再加上官府系统的百多万人,在其背后支棱起来的人口数,不会超过一千万。

必须有三四千万的粮食消费人口,大明经济才能健康循环。

因此在修建铁路,大力发展耕机,船舶,港口的同时,能再缔造出一大-波工人。

而当下大明,百废待兴,加上唐学志的贸易舰队,横跨欧亚,完全可以支撑起千万级规模的工人。

“明白了,并肩王,孙大人,我好像也懂了,要是真能稳定粮价,让所有人都能吃的起饭,那,我们再过两年的赋税,岂不能收入好几千万两?”

张国维止不住的点头,眼底透着无比期待。

要是真如唐学志说过,将千万百姓,转为转为工人,到时候他们庞大的购买力,绝对可以维持整个大明的粮价稳定。

而百姓卖粮后又有庞大的购买需求。

良性循环,大明商业将会更加发达。

之前他们估计,大明过几年赋税会增加到两千万。

所以也不敢多说,姑且再增加一倍,也有四千万吧!

哈哈……

要知道,大明朝从来没有哪个皇帝赋税一年超过千万的。

哪怕张居正新政,最多也只收过八万百左右。

要是能知道,短短几年后,大明能收四千万的税,朱由检死了都会笑醒。

咳咳……

“张大人,实不相瞒,三四千万赋税收入,岂能配的上大明,某估计,十年之内,大明赋税恐怕超过一万万,噢,也就是一亿!”唐学志点燃一支烟,吞云吐雾。

半眯着眼睛。

平均一个百姓一两银子,不多。

一万万?

张国维差点没站稳,瞠目结舌:“并,并肩王,我,我没听错吧?”

这怎么可能。

一万万两赋税,还怕什么鞑靼人,西洋人?

谁敢不服,就派大军杀过去,按在地上,狠狠摩擦!

孙传庭、史可法几个也是睁大眼睛,猛吞口水。

要是真有那么多银子,崇祯皇帝也不至于吊死煤山了!

“并肩王,这,真的能实现吗?”史可法抿了抿嘴,心中惊涛骇浪。

孙传庭、左高峰几个也都纷纷看着唐学志,眼眸之中,尽是期盼之色。

就连陈公赞都感到震惊。

几千万两银子,倒是有可能,一万万两,那是什么概念?

无法想象。

唐学志轻描淡写:“绝对有可能。”

“大明有田亩八万万,按照十亩一担当赋税,排出自然灾害,一年最少也能收上六千万,稳定粮价后,就算一担只卖一两银子,刨除成本,我们也有几千万两,再加上矿山,盐铁,商税等等,最少也有几千万,一万万不会有问题。”

“而且,某估计,十年之内,大明人口最少能增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