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包括先前杨学士和胡学士被父皇罚跪,而林修撰却得了父皇赏赐房的事。 说话,当时听过之后,李祯里的法其与杨、胡两人差不多,也是觉得林修撰的所答只是取巧罢了。 不过从这样的取巧中,倒可看林修撰的机灵。 只是,机灵并不代表智谋,毕竟纪摆在这儿呢。 所以,皇子并不觉得林修撰能有足智多谋的本事。 而林远秋,这会儿已在懵圈当中。 说好的进讲经史呢,怎么又变成主法子了,亏骑马过来时,还一路盲猜着今日的经史题呢。 还有,那什么让百姓们甘情愿自救的主,这么冷不丁的让,哪里得啊。 可看到两双十相似的单凤眼正盯着自己瞧时,林远秋很快明白,今日要是直接说不知道的话,那么怕是得跪到门口去。 林远秋没耽搁,很快转动脑筋思索了来。 话说人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甘情愿地去做一件事呢? 林远秋一边一边挨个举着例子。很快到了挣银子上,人之所以会主动去挣银子,不外乎几点,一是养家糊口,不得不去挣。二是让家中日子蒸蒸日上,所以去挣。还有一点是家里有外债要还,不得不挣。 对了,外债! 林远秋突然福至灵,朝廷大可以把给灾民们发赈济粮改为借粮食啊,这样有了粮食要还的灾民们,会积极着补救措施,而不是干等着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发赈济粮和借粮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因为是白给,所以百姓们能领到的粮食少的可怜,要吃饱那更不可能了。 而借粮食,官府可以根据借粮人家中的田地亩数定一个上限,只要不超过这个数量,无论借多少都成。如此,灾民们会依照自家的偿还能力,有计划的决定要借的粮食斤额,来这个数量,绝对能保证家里人的肚子不挨饿。 至于所借的粮食来源,林远秋觉得各州府近的常平仓可以。 原本常平仓里的粮食有着备荒救灾的作用,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那是常平仓直接归朝廷所管,这样能避开有些黑的地方官吏,借着借粮的头,做各种坑害灾民的事。 林远秋越越觉得自己这个法子挺好,这样有灾荒来临之时,百姓们不用因为缺粮而中不安了。 在林远秋看来,这世上谁人愿过着跌沛流离、饥不饱腹的日子呢。来等灾民们借了粮食,接下来是好好补救,争取早日把粮食归还上了。 至于朝廷,也不会因为支大量的赈济粮而造成粮仓空虚,以致于等到了正需要大赈灾的时候,却拿不粮食来。 只不过,在使用此方法前,一定得区可补救与不可补救的两种情况。别到时地里根本补种不粮食,而这边还逼着灾民归还粮食,这不是逼人家走投无路吗。 林远秋认为,凡不能补救的,朝廷只能发放不用归还的救济粮给灾民。 整理好自己的法子,林远秋组织了一下语言,而后开口说道,“回禀圣上,微臣以为,若旱涝致使田地一时无法续种,则依旧赈济,可若涝旱能挽回,则可通融借粮,不收息,俟来丰熟补还,如此,虽遇歉,然民不缺食,亦免于流亡。” 借粮? 景康帝愣住,每回一有灾荒,朝廷到的都是直接赈济,还从未有人过用借粮食的方式供灾民们度过难关。 不过只一细,景康帝觉得此方法甚妙。 因为只有这样,灾民们会安且积极忙于地里,等得了收成,把借粮还上。@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还有,像林修撰说的,此方法可免于流亡。 要知道,每有灾荒生,最让景康帝头痛的是聚集成势的流民了,不但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也威胁着朝堂,若管控不好的话,颠覆政权也是极有可能的。 这下,算是从根本上把难题解决了。 到这里,景康帝忍不住点头称赞,“此主极佳!” 景康帝已拿定主,若通融借粮,那么灾民们只需归还借粮的七成了,剩下的成,算作朝廷给灾民们的救济吧。 皇子也与景康帝同样的法,毕竟这也算是带了赈灾性质的借粮,朝廷总不好一毛都不拔吧。 何况若是让灾民们全数归还,那么来的日子,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