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武侠修真>江汉朝宗> 第1章 “花花公子”李精诚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花花公子”李精诚(1 / 2)

“花花公子”李精诚是杨浩宇的堂弟。

李精诚的母亲曹家伯娘,正是杨浩宇母亲口中反复念叨着的要好好报答的人。

杨氏家族早年间从重庆巫溪举家逃亡至湖北,扎根在深山老林神农架南麓,一个依山傍水取名为下浜的村子里。

刚开始那几十年间,下浜只有“杨”姓一个姓氏。

一百多年过去了,虽经多年人口的变迁和融合,但杨姓在下浜依然占九成以上,是绝对的大姓。

家族虽大,可都是同根同源,所以依然保留着统一的排行和辈分。

杨浩宇的辈分小。

所以,方圆不过十里的浜子里,杨浩宇叫堂伯、堂叔的就有好几十个,伯娘、婶婶自然也有好几十个。

上小学时,杨浩宇就读的官坪小学两百多名学生中,杨氏家族竟然就占了20以上。

除了十几个同辈以外,还有十好几个都是杨浩宇的堂叔和姑姑,甚至还有几个是他爷爷辈儿的。

为了区分开来,杨氏族人习惯性地在男性长辈的称呼前加上名讳的后两个字,而在女性长辈的称呼前,则会加上她们各自娘家的姓氏。

曹家伯娘的娘家自然是姓曹,嫁给了浜子里的杨忠诚也就是杨浩宇的忠诚伯。

杨忠诚本来是应该姓李的,因为他的父亲是从李家梁子入赘到了下浜杨家的。

三代归宗。

所以,到了堂弟这一代,忠诚伯迫不及待地就给他改回了祖上的“李”姓,而且,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大山的忠诚伯亲自给他的儿子取了一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名讳,叫李进城,小名儿城娃子。

山里的娃子叫“城娃子”,听起来都很洋气。

堂伯希望在他儿子这一辈最终能够实现他们祖祖辈辈都怀揣着的走出大山,到大城市去生活的梦想。

然而却事与愿违。

刚一上学,就有一些喜欢看“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抗日电影的同学们,把李进城喊成“李进村”,说他是鬼子进村了。

刚开始就那么几个调皮捣蛋的家伙这样喊,发展到后来,他一到学校,所有的同学都会异口同声地大喊“鬼子进村了!”,而且还添油加醋地说他是一个假鬼子,“汉奸”之类的。

身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且从小都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李进城,岂能容许自己变成令人唾弃的人?

他倍感耻辱,几番思索后,翻烂了《新华字典》,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精诚”。

意思是大家都是同学,就不要互相伤害了,而是需要精诚团结,一致抗日。

于是乎,他的学籍卡、户口本、身份证上都叫李精诚。

大名儿是改过来了,可大家又不叫他大名了,而是改称他的小名儿“城娃子”。

李精诚是曹家伯娘和忠诚伯的独生子,比杨浩宇小上几岁,但现在也已经三十出头了。

这个小的时候脸上黑黢黢皱巴巴很难看的家伙,竟然越长大越好看,肌肉撑起了他脸上的褶皱,岁月刷白了他的皮肤,渐趋地长成了一个俊美的帅小伙子。

杨浩宇和他这位小学时总老是喜欢留级的堂弟李精诚,曾经是同班同学。

那时候的他们俩,经常在一起摸鱼逮泥鳅掏鸟窝。

而自打杨浩宇离开老家出山进城读书后,俩人相互之间几乎再也没有联系过了。

但他们俩的父母之间一直都有着频繁的走动和密切的交往,关系非同一般。

杨浩宇听他母亲说,堂弟李精诚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在家了。

当初,曹家伯娘和堂伯雄心勃勃地为他取名为“进城”,临了却舍不得让他出远门。

他们说从小都没有舍得让李精诚干过重活儿,而且他书也念得少,跟着别人一起出门打工只能是干些搬砖搬瓦的活,怕他吃不消。

又说他们家国娃子为人实诚,性子太过于直率而且脑子转得又慢,去到那些尔虞我诈的地方恐怕是要吃亏的。

于是,他们一直就把李精诚留在身边,像一个宝贝一样捧在手心。

一眨眼的功夫几十年就过去了,山外的世界风云变幻,一天一个模样,而李精诚却依然乐得固守着老家的碧水蓝天。

他既不乐意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出远门,到天南海北的地方去打工,也不愿意本本分分地帮着家里务农。

他就喜欢十里八村地乱跑瞎逛,尤其喜欢往他母亲的娘家跑。

曹家伯娘的娘家位于下浜右侧,在高山之巅云雾缭绕处的望水坪。

望水坪,可俯瞰整条阴峪河像一条宝蓝色的丝带在低山峡谷间蜿蜒屈曲,可要想走到河边的话,却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

看山跑死马,见水而不得水。

望水坪,多么贴切的名字啊!

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曹家,也是一个大家族。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