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造曲辕犁(1 / 2)

王全大怒,连忙骑马冲向番禺城门,可哪里还有人影啊。

他只能灰溜溜地回到了兵营,该死的士武,不光带走了他的百人开荒队,还带走了番禺兵营其他本地的士兵,这是不想给他留下本地士兵的意思啊。

“大哥,怎么了?”看见王全垂头丧气的邢道荣和鲍隆走了过来,他们的部曲倒是没有被带走,还留在现场。

王全把事情和他俩说了一遍,邢道荣大骂起来,

“这个鸟士武,这是故意针对大哥啊。”

“大哥,你也别急,你看看我们两个的兵能不能帮你的忙。”鲍隆说道。

“也是,这还有希望呢。谢谢你提醒我,鲍二哥。”王全拍了拍自己脸,走向他们二人的队伍。

经过一番询问,这近五百人的队伍里,竟只能挑出二十人,曾经有过耕作和开荒的经验。因为他们都是荆州人士,而荆州自黄巾起义起,因战乱毁掉了很多原来有的田地。当地居民为避战乱而成为流民,有的人很年轻就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加入军队里。这部分人很多从小就没有接触过耕作的生活,更别说开荒该怎么做了。

二十人就二十人吧,总比没有好啊。王全心想。

他带着这些人走去荒地,番禺县别的荒地,不像那块之前开垦的那么大。王全直接命令二十人分两批,分别去两块地同时进行开荒,现在人少了,人人手上都能分配到农具。

王全想着,人手都有,估计干活效率应该不会差。

然而事情出乎了他的意料,虽说这二十人都有农具在手,而且开垦地的面积也不像之前的那么大。可是他们的经验技术比起之前老谭选出来的人都差太多了,这也是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老谭他们是耕作久了,转业成的士兵,荆南这二十人则是,年少时期接触过耕作开荒,如今他们当兵久了,久未下田,早已生疏。若行军打仗,老谭他们不如这二十人,可要是比耕田开荒,老谭他们在南海的本地人,却是经验更加丰富。

而且虽说开垦的荒地面积不大,但是就十个人在一块地里也显得有不少的空处。比起之前百人开荒队有得轮换,现在这二十人却没得轮换一天从早干到晚,效率还降低了不少。虽说后面王全又改回了轮换制,五个人五个人进行轮换,但还是见效甚微。已经过去了几天的时间,开荒的进展远不及之前的百人开荒队。

刘平偷偷来观察,看见王全的这个开荒进度,也是安心了。就按这个进度,可能一个月都开不了一块地。

到了中午时间,队伍们都在休息。

“王都尉,要是有犁就好了。”一个士兵问道。

“梨?你要吃梨吗?你早说我就给你到市集里买去。”

“不是吃的梨,是耕田用的犁。”

王全一拍脑袋,对喔,这些天一直傻傻用人力,都忘了可以用牛来助耕。

“你们接着吃饭,吃完饭后休息下再干活,我去帮你们找牛和犁。”

王全连忙骑马到了工房,询问工匠们。

“老李,你们工房这有犁吗?”

“王大人来了啊,犁我们这里有,不过牛你可不好找。”

李远拿来了一把犁,王全看着这把犁,感觉形状跟印象中知道的不一样,不过还是感谢了一番便拖着犁上了马。

王全带着犁,骑马去到番禺的农田里,找了不少人,才借到了一头老水牛。

随后番禺的街上出现了一道风景,番禺县的县令王全一手牵马,一手牵牛,牛背上又放着犁,一人一牛一马走在街上。

下午,有了牛和犁,开荒的进度快上了不少。不过王全看着田里的士兵和牛,犁地的时候人仍需使用很大的力气,而且只能直直的走完一遍后,让牛费老大的劲才能转过弯来。感觉跟他以前看过的图片,视频都不一样。

突然一个知识点出现在了他的脑里,在汉末三国时期,使用的犁还是直辕犁,一直到了唐朝后期才出现了更为省力和效率更高的曲辕犁。如果能在现在改良出曲辕犁不就能大大提高开荒的效率了吗?

第二天,王全又出现在了工房,这段时间他老是来工房这,已经跟各位工匠混熟了。

今天他还从市集上买了一篮梨过来工房。

“工房的各位,来来来,吃梨啦。”

工匠们听到有梨吃,都围了过来,

“王县令,今天买梨过来是又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们做呀。”

工匠们这段时间也是习惯了王全这位县令总是喜欢亲力亲为地过来,而且也习惯了每次他来总会让他们做点事情。像今天这种主动献殷勤的情况,绝对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让他们做。

“嘿嘿,所以说你们这些会做手工的都是些聪明人,我来是想让你们帮忙改良下这犁。”

“梨?我们这干点手工,造下工具还行。这育种的事,你得找农民他们啊。”

“我不是说吃的梨,说的是田里牛耕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