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武侠修真>山君> 偏我来时不逢春(10)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偏我来时不逢春(10)(1 / 3)

这句话在她出嫁之前,母亲也曾对她说过。

如此看,她这个性子,也算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兰山君唏嘘一声,倒也不纠结。她想,倔有倔的好处,不肯低头也有不肯低头的妙用——不然在淮陵的时候,她熬不过一月就要自裁了。

她这般不愿意去道歉,朱氏也没有办法,只能先叫人回去。兰山君本备着话来回母亲,避免她关着自己不准去博远侯府拜寿,结果母亲什么话也没有说,也照常让人给她准备去博远侯府的衣裳,只是对着她长吁短叹。

兰山君懂她的神情。

这是为难怎么教导她。

她之前经常在母亲的脸上看见。

但只要能出门就行了。她这段日子学世家谱,一边看一边暗暗跟十年后做对比,发现世事无常,起起落落,十年后在陛下那里得脸的如今还有些不起眼,往后抄家灭族的现在却还花团锦簇一般。

她的心思就活络开了。

她需要找些帮手。尤其是跟宋家往后不对付的帮手。

想要找到背后的真相也许不难,但若是想杀宋知味,想杀帮凶,光靠她一个人是不行的,还需借力打力。

她有了念头,便请三少夫人来说如今各家的事情——太多年了,她忘记了许多事和人。

她本是要请母亲的,但母亲这几日却抹不开面子,一直避着她。

倒是跟上辈子有些相同。

不过可能是因着她这辈子没有骂祖母死老娘们多作怪,兰慧和三少夫人竟站在她这边,兰慧更敢说一些,对朱氏直言道:“六姐姐只是不懂变通罢了,但是她也没错啊。”

她微微不满,“这次是祖母不对。再是要咱们虔诚信奉,也不能让一个和尚的长明灯去道观里点着吧?”

朱氏:“这是不对,但她也该暂且先应着,等以后再说,至少等我回来再说。”

慧慧:“这是母亲教导我的法子——六姐姐又没有受母亲教导。直来直去,恐是那位方丈教导的,母亲,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六姐姐是他养的呢?”

朱氏:“可她骨子里是这般的性子,即便披张皮在身上掩藏着,以后还是要吃亏的。”

她叹息,“她是痛快了,我还要去你祖母那边劝慰呢。这个孩子啊,她还没有为人母,不知道做母亲的失去孩子的痛。”

她说着说着哽咽道:“当年她‘死’在蜀州,我也是恨蜀州人得很,我能理解你祖母。”

在这上面,她跟婆母同仇敌忾了十几年,突然之间,她的女儿回来了,婆母的儿子却永远回不来,她对婆母,还怀着一种同情之意。

慧慧便没有再说了。祖母对她很好,母亲似乎也没有错,但六姐姐更没错。

她不知道怎么办。

于是祖母那里去撒娇一番,彩衣娱亲,六姐姐那里也去得勤快。

而后发现,动静皆宜四个字最能形容六姐姐。

她喜欢静静的坐在窗户边看世家谱,一笔一划写下了许多人的名字。她神情平缓,眼眸专注,很是好看。

但动起来也很好看。她练刀的时候尤其鲜活,还带着一股杀气,远胜三哥哥那个花架子。

她实在是太喜欢六姐姐了!

但六姐姐待她却不是很亲近,反而跟三嫂嫂更好一些。两个人经常说些外头的事情,她过去听了几嘴,回来劝慰母亲,“六姐姐很努力的去学洛阳世家的东西,我估摸着,如今无论哪家报个姓氏出来,她就知晓祖宗源头了。”

这是想快些适应新身份。

朱氏听后心软,便去看望兰山君。结果见她好像丝毫不曾有过争执一般,说话温顺有礼,一声声母亲叫着,心中又有些不舒服。

她跟慧慧说,“山君秉性直倔,却城府颇深。且我总觉得……她心里好像藏着事情一般,不像一般的十六岁姑娘。”

她担忧的说,“恐生事端啊。”

兰慧撇嘴,“母亲想太多了,六姐姐跟祖母起争执,于是干脆不去祖母那边,面上功夫都不做。她喜欢母亲,即便母亲不帮着她,但也一句一句喊得好。难道这就是城府颇深了么?这明明是一条筋。”

朱氏叹口气,认为她还小,不懂这些。又摸摸她的头,“无论怎么样,明日博远侯家的寿宴,你要跟在你六姐姐身边,别让她一个人待着。”

她道:“她的世家谱背得再好,知晓各家再多,到底没见识过这种地方,万一说错话了怎么办?我如今就怕她跟人起争执。”

也怕人知道她的过去。

镇国公府已经落魄了,可不能再给人添上谈资,让人耻笑。

兰慧知道母亲的心病。自从她们家败落之后,母亲总想让他们在外面光鲜一些。她点头道,“母亲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另一边,三少爷也回了府,一回来就问妻子兰山君的事情,“她今日没闹什么事情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