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241获奖就是为国争光
蓉城《科学文艺》主编办公室。
杨筱今天上班以后,就不停的看着手表。
她知道,就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芝加哥,一场科幻界盛会正在举行。
方明华的那篇《乡村教师》已经获得提名,如果能获奖,对于国内科幻界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星云奖”“雨果奖”,这可被称为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啊。
她已经委托一位在美国纽约访问的朋友,密切注意芝加哥方面的消息,结果出来就立刻给她打电话。
没过多长时间,办公室里的电话急促响起,他赶紧抓起话筒,里面传来朋友的声音:“杨筱,芝加哥那边有结果了,明华那篇小说获得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真的?”
“这件事我还能骗你?现在美国这边,电视、报纸上都报道了!”
“谢谢,谢谢。”
“《光明日报》李伟,你哪位?”
“老李,这样做到底合适不合适?”
“小报没啥意思,权威报纸哪家会刊登有关科幻的?”杨筱回了句。
现在国内科幻已经开始复苏,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但各大主流媒体对待科幻小说,依旧沉默,鲜有提及。
“老李,我是薛福康。”
李伟放下手中的笔,靠在藤椅上,笑着问道:
潭楷自然也很高兴。
《光明日报》驻秦省记者站。
“如果有家报纸能刊登这条新闻就好了!”潭楷感叹道。
潭楷听了苦笑道:
“杨主编,咱们下一期杂志要等到20天以后才能和读者见面,新闻已经成旧闻。”
李伟正在在自己办公室整理着昨天的采访新闻,听到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响起,随手来起话筒头也不抬说问道。
最起码这些主流报纸没有公开反对吧?
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不过杨筱来说,这个结果已经很满意。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除了他,还有一位媒体人也在注意着这条新闻。
“旧闻也总比没人知道强吧?”杨筱也有些无奈。
“对,如你所愿,方明华那篇小说获奖了!”
杨筱挂掉电话,立刻将隔壁的编辑潭楷叫过来,告诉了他这件事。
“潭楷,你在下期的杂志上头版发表这条新闻!”杨筱说道。
“谢谢,老薛,继续帮忙啊,给国内总部发消息要求报道此新闻。”李伟说道。
国际长途!
薛福康是《光明日报》驻美记者,在1980年,《光明日报》社在美国华盛顿建立第一个记者站,薛福康是首任记者。
“老薛怎么,有消息了?”
“有什么不合适?好歹人家也是获奖,为国争光吧?再说,咱们《光明日报》坚持面向知识分子的独特定位、体现以教育、科技、文化、理论为宣传重点的鲜明特色,而小说获奖,这不正是咱们宣传报道的内容嘛。”
“好,好,我说不过你,我就按照你说的给总部报道,至于能不能刊登那可就不由我了。”
“我知道,我也会给总部报社说自己的想法的。”
两人说了两句,李伟挂掉电话。
两天后,在《光明日报》不起眼的版面,报道这件新闻,只是寥寥数语。
但尽管如此,在国内读者还是掀起了波澜。
中国的小说竟然在美国获奖了!
这年头能在外国获奖,那都是大喜事,为国争光!
很快就有报纸转发了这条消息,有的甚至还详细报道了这次典礼盛会。
国人,第一次听说“星云奖”。
方明华自然不知道国内发生的事,
在酒店睡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方明华起床后和三位大学生告别。
方明华要去西北大学找孙力哲,三位大学生则要返回达文波特市。
“方明华,你说你在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艾米丽问道。
“是的。”
方明华也没隐瞒他们,把自己这次出国的目的昨天晚上就告诉了他们。
“ok。”艾米丽点点头:“等我放假了,我可以来找伱吗?”
方明华愣了一下,笑道:“欢迎,欢迎各位到来。”
“拜拜!”
“拜拜!”
方明华背着包拿坐上去西北大学的地铁,当然今天不用穿着的西装革履,短袖t恤、牛仔裤,显得轻松惬意。
在西北大学医学院,按照信件中的地址,方明华终于找到孙力哲,今天他没有上课而是在自己的出租房里,很好找。
房间很小,有些凌乱,两人见面,孙力哲